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传统能源城市如何实现绿色转身?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朔州市正以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交出一份“保供与转型并重”的答卷。
智能化建设:从“人控”到“智控”的跨越
走进中煤平朔东露天矿的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矿区生产动态。这里已建成国内首台无人值守大型露天矿用钻机,实现了“钻——爆——采——运——选——装”全流程智能化作业。“过去靠人工,现在靠数据。智能化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更大幅提升了安全水平和开采效率。”该矿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朔州通过产能核增和淘汰落后产能“双管齐下”,释放优质产能3580万吨。全市已建成100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先后建成9处煤炭产品储备基地,总储备能力达775万吨,位列全省第二。
安全生产:筑牢能源保供的基石
安全生产是能源保供的基石。朔州通过推广应用智能巡检机器人、瓦斯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等先进技术,提升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全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我们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为能源保供和产业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市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朔州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连续多年保持在较低水平。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朔州对安全生产的持续投入和创新实践。每年组织开展应急演练200余场次,培训从业人员1.5万人次,切实提升了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循环利用:煤电一体化的发展新路
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朔州以“煤电联营、就近转化”为方向,结合本地煤炭产品特点及煤矸石特性,建设一批低热值煤(煤矸石)发电项目,探索出煤电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山西中电神头第二发电公司“上大压小”项目采用世界首台“五塔合一”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年转化煤炭超300万吨,成为大容量高参数机组绿色发展的典范;中煤平朔安太堡热电项目则以煤矸石、煤泥为燃料,建成国内领先的5G+智慧电厂,年消纳固废150万吨,同时为矿区及周边居民提供清洁供暖。“这些过去让人头疼的固体废弃物,现在成了宝贝,实现了固废减量+民生保障的双重效益。”该电厂负责人如是说。
目前,朔州已基本形成“大容量、高参数、循环化”的煤电集群,推动全市传统能源向清洁高效转型。
产业链延伸:煤炭增值的新空间
朔州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聚焦煤炭下游高端化、多元化利用,推动煤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新材料领域跃升。
长期以来,“三高体质”成为晋北煤难以气化的短板,技术瓶颈一度将朔州的现代煤化工项目挡在门外。2024年中煤平朔集团成功攻克低阶煤高效转化技术瓶颈,其洗选煤在晋能控股华昱能源航天炉试烧成功,这一突破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为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
位于平鲁区的朔州新耀洁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低阶煤分质分级多联产一期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该项目能够将中低阶煤中的油气资源通过分质加工,转化为轻质油、富氢煤气等高附加值产品,有效推动低阶煤资源的高值利用。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煤——油——气——炭”全链条循环体系,实现“产炭不排碳”零碳排放目标。
生态修复:黑色煤海的绿色蜕变
践行绿色发展是朔州推进能源转型的另一重要路径。在中煤平朔生态园区,昔日的采矿沉陷区已变身生态农场,光伏板下种植着各类经济作物。“我们大力发展“农光互补,牧光互补”项目,矿区森林覆盖率从开发初期的不到10%提高到现在的35%。”园区负责人介绍说。
在平鲁区后安煤矿的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现场,新开垦的梯田层层叠叠,种植的杂粮长势喜人。项目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建成高标准梯田,新增耕地800多亩,培育优质杂粮、果蔬种植基地,带动周边3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将昔日“生态短板”打造成“幸福新农村样板”,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武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