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十四五”规划
朔州市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21年行动计划
2021年07月29日 来源:朔州市农业农村局 字体: 放大 正常 缩小 分享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为持续推进我市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建设,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工作计划的通知》(晋政办发﹝2020﹞97号)和《朔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朔州市创建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朔政办发﹝2019﹞42号),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2021年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坚持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统领,启动和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和生产基地建设,继续推动示范市、1个省级示范县、8个省级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和18个市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保护性耕作、品牌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信息化十大工程,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科研示范基地;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建设优质原材料生产基地,全产业链推进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有机旱作农业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面积增长30%以上,旱作节水良种普及率达到90%,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率达到75%,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稳定负增长。

  二、重点工程

  (一)耕地质量提升工程

  1.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通过平田整地、整修地埂、加厚土层等措施,提升土壤蓄水蓄肥能力,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土壤培肥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质量。2021年,高质量建成高标准农田14.05万亩,完成33.6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勘测、设计和批复,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2.开展退化耕地治理。在朔城区开展退化耕地治理试点,建立示范区,探索应用地力培肥、治理修复等综合技术模式提升耕地质量。2021年,示范面积达到2万亩。(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3.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紧紧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五个关键环节,按照比例恰当、数量合理、时期适当、方法科学的施肥原则,开展农企合作,通过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衔接。2021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43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4.开展化肥减量增效。针对粮食作物,以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不合理施用为主要内容,全市创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面积1万亩。以瓜菜等用肥量较大的作物为重点,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生产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2021年,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面积5000亩。(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二)农水集约增效工程

  5.高效节水灌溉。加强田间灌排设施建设,提高末级渠系建设标准和田间灌溉管路配套,加强以渠道防渗、管灌、喷灌、微灌为主的节水工程建设,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实现旱涝保收,2021年,开工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73万亩。(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6.建设集雨补灌设施。在干旱缺水、没有灌溉条件的平鲁区、山阴县、右玉县等丘陵山区,完善旱井、旱窖、蓄水池、人字闸等小型集雨、蓄水设施,配置新型软体集雨水窖和移动灌溉设备,蓄集和高效利用自然降水,进行集雨补灌,2021年建设软体集雨水窖示范面积1000立方米。(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负责)

  7.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农田基础设施较好、有灌溉条件的地区,以提高水肥利用率为核心,以滴灌、微喷灌、垄膜沟灌、膜下滴灌等为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2021年,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5000亩。(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三)旱作良种攻关工程

  8.引进选育抗旱节水新品种。以谷子、糜黍、燕麦、荞麦、绿豆、马铃薯、高粱等作物为重点,引进抗旱节水新品种100个以上,筛选适宜我市种植的抗旱节水新品种20个以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9.开展抗旱节水品种展示示范。在全市6个县(市、区)分作物分区域均衡布点,开展抗旱节水品种展示示范,每个县(市、区)展示面积100亩,示范面积1000亩,通过展示示范,促进全市旱作节水品种大面积推广。(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10.开展杂粮品种良种繁育及提纯复壮。以谷子、燕麦、荞麦、绿豆、高粱、糜黍等杂粮作物为重点,建立6个杂粮良种繁育及提纯复壮基地,面积1000亩,提高我市杂粮品种良种普及率。(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四)农技集成创新工程

  11.开展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开展旱作农田有机培肥土壤质量提升与养分循环、旱地特色高效作物研究与示范、杂粮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草畜田生态循环为主要内容的4项技术模式,建立6个示范基地,全面开展相应区域抗旱优质新品种和提质增效绿色生产艺机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12.集成推广有机旱作技术。在粮食作物上,推广谷子地膜覆盖机械化穴播技术8万亩、燕麦“两深一浅”抗旱栽培技术10万亩、荞麦探墒沟播技术5万亩、高粱密植精播技术10万亩、马铃薯垄作高效栽培技术10万亩、玉米膜侧栽培技术10万亩、绿豆地膜覆盖技术10万亩;在经济作物上,推广地膜覆盖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10万亩、胡麻垄膜集雨沟播综合栽培技术2万亩、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10万亩、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2万亩。(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五)农机配套融合工程

  13.加快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在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和右玉县丘陵山区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试点,拓展先进生产技术与装备的应用空间,为土地深松、免少耕播种、秸秆还田离田等一些关键旱作农业技术提供支撑。2021年,在丘陵山区县中选择规划坡度6°-20°区域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市农机发展中心负责)

  14.持续开展农机深松整地。通过深松整地,打破多年翻耕形成的犁底层,加深耕层,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2021年,实施农机深松整地面积47万亩以上,安装深松作业远程监测设备累计达到500台(套)(市农机发展中心负责)

  15.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全市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率达到75%。重点围绕玉米、杂粮、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生产需求,开展耕整地、精量播种、植保、灌溉、施肥、收获、秸秆处理、场地干燥、储运等全程机械化集成配套技术推广。示范推广适用于坡地、半坡地、丘陵山区荞麦、燕麦、藜麦、胡麻、油菜、豆类等作业的中小型农机机型,(市农机发展中心负责)

  (六)绿色循环发展工程

  16.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以玉米主产县为重点,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优先开展秸秆就地还田,加强秸秆资源台账建设,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及模式的推广。2021年,力争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17.推进农膜回收利用。加大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机械回收、适时揭膜等农艺配套措施的示范推广力度,支持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工作,实施农膜回收利用示范项目,提高农膜回收率。(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18.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在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和中药材基地,推进高标准病虫绿色防控暨农药减量示范基地,重点发展2个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辐射带动周边病虫绿色防控及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七)保护性耕作工程

  19.开展耕地轮作试点项目。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实现种地养地结合为目的,推广以玉米与大豆轮作为主,兼顾与谷子、杂粮、薯类等作物轮作。(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20.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实施以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保水、保土、保肥和节本增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带动农业可持续发展。2021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市农机发展中心负责)

  (八)品牌建设工程

  21.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以生产过程全产业链、生产技术全要素、作物品种全覆盖为目标,以水、肥科学利用和农药有效控制为重点,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突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生产过程控制等关键环节,加快标准研制应用。制定发布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水源条件,不同灌溉方式,不同作物类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符合朔州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地方标准。(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

  22.打造优质品牌。坚持市场导向,严把产品质量关,用品牌占领市场和引领生产,通过“两品一标”认证、功能农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评选等手段,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特别是抢抓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推进“圳品”创建。着力打造朔州有机旱作农业优质品牌,创响平鲁红山荞麦、应州绿蔬菜、山阴富硒谷子等区域品牌,擦靓臣丰苦荞、山老汉、帅林农牧、稼琪藜麦、中大科技、塞上绿洲等企业品牌,打造极具特色和竞争力的朔州农产品品牌集群(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23.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开展有机旱作农业品牌线上线下宣传推广。组织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博览交易等活动,引导供销系统电商平台、社会电商企业与农产品生产企业、供应商、运营商开展产销对接,推动有机旱作农产品网上销售。(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供销社负责)

  (九)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24.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社及家庭农场。大力发展生产托管、专业服务等全程社会化服务,加快培育各种专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支持全省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与有机旱作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培育壮大科学施肥社会化服务组织2个,扶持1个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2个、农机大户2个。加强与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省农业农村厅的技术交流合作,聘请朔州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专家指导组成员,开展技术承包、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十)信息化工程

  25.建设智能化管理系统。支持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率先在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和生产基地中集成应用,动态监测土壤墒情以及农作物的长势、灾情虫情等状态,实现智能信息化系统管理。(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26.建设可追溯信息系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感知设备、防伪标签和二维码等设备技术,支持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和生产基地率先建立农产品“身份证”制度,实现基地生产、农药残留检测等信息的全程可追溯。(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县两级要把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实施“特”“优”战略的重要举措来抓。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一线推动。各部门要紧密协作,细化实化工作措施,明确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合力推动工作落实。(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二)创新体制机制。各级要加强有机旱作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激励,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融入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支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建立与农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发展活力。开展专家包县包片指导服务,在技术推广、瓶颈攻关、农机配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总结技术模式、完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方面取得成效。(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三)加大政策支持。各级要强化资金支持,将有机旱作农业列入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统筹乡村振兴资金支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强化信贷支持,推动农业信贷担保产品优先向有机旱作农业项目倾斜。稳步推进玉米完全成本、产量、收入保险试点在有机旱作农业项目区开展。扩大有机旱作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推动农业政策保险提标扩面增品,逐步将牧草、杂粮、中药材、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建立投资遴选办法,采用股权投资、协议投资等方式,加大对有机旱作农业增产技术和潜力企业的投资力度。统筹好国有资本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社会资本扩大投资。(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市保险行业协会、华朔绿色产业发展集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四)强化宣传培训。高度重视宣传引导工作,及时挖掘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充分利用媒体和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有机旱作农业的政策、理念、技术模式以及有机旱作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展专题培训和现场观摩,形成政府支持、农民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杨慧明)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朔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朔州市人民政府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晋ICP备07500137号  晋公网安备 14060202000030 号 网站标识码:14060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