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政办发〔2010〕7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朔州市201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四月二十八日
朔州市201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概况
朔州市是全国新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是山西省矿产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已发现矿种29种,其中煤炭、高岭岩等为我市的优势矿种。现辖两区四县(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怀仁县、应县、右玉县),69个乡镇,1825个行政村,总人口154.4万,国土总面积10623平方公里,总的地势轮廓是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境内地形受桑干河和苍头河及其支流的切割,形成山地、丘陵和盆地,地形起伏,冲沟发育。境内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4℃,平均降水量400mm左右,无霜期120天左右。
我市自然地质环境脆弱,矿业开发活动频繁,加之铁路、公路、城镇建设等人为工程活动加重了地质环境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如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水源枯竭、地下水污染等,已经影响到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可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2010年度降水与地震趋势预测及重点防范期
(一)降水趋势预报
今年夏季降水预计270~310毫米,与历年同期均值比较属略多。气温偏高。灾害性天气接近常年。5月份,预计降水量为41-48毫米,与历年同期平均值比较,属偏多。气温略高;6月,全市降水量50-59毫米,属略少。气温略高;7月份,降水量120-140毫米,属偏多。气温偏高;8月,降水量100-110毫米,属略多。气温略高;9月,降水量50-60毫米,属略多。气温偏高;10月,降水量15-18毫米左右,属略少。气温略高。预计夏天第一场30mm以上降水大约出现在7月中旬。
(二)地震趋势预报
山西是我国历史上地震活动较多的一个省份。由于地震强度大,频度高,震源浅,破坏性大,曾经造成严重灾害。朔州市位于桑干河断陷盆地的中上段,在宋朝、元朝时,曾先后发生过中强地震。1989年,大同—阳高两县交界处,又发生过一次中强地震。包括怀仁县、应县、山阴县、朔城区在内的整个桑干河断陷盆地,历史上共发生过M4级以上地震15次,其中6—6.9级地震3次,5—5.9级地震4次,4—4.9级地震8次,存在着发展的活动深断裂构造。预测在未来15年内,还可能会发生6级左右的地震,烈度可能达Ⅶ—Ⅷ度,需要采取必要的防灾、减灾措施。
(三)重点防范期
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2—4月份的冻土消融期和6—9月份的主汛期。在冬末春始的时候要预防地面塌陷、黄土崩塌;在汛期时要重点预防滑坡、泥石流等汛期地质灾害。
三、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与易发地区
(一)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根据全市多年来地质灾害的发生特点看,主要类型有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二)重点矿山与乡村
怀仁县的芦子沟、峙峰山、窑子头、吴家窑矿区及王卞庄村,山阴县的南河、马营、腰寨、北祖、老庄窝、玉井,朔城区的刘家窑、杨涧、担水沟、林家口、刘家口、峙峪矿区,平鲁区的白石崖、西易、陶村、歇马关、向阳堡、下面高、平朔安太堡安家岭露天矿、二铺等,右玉县的喜鹊沟、教场坪等地区,应重点预防采空区内的村庄、地面设施及形成的地裂缝、塌陷、山体松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
(三)流域与水库
1.桑干河、苍头河、元子河、恢河、黄水河、浑河、大峪河、鹅毛河沿岸村庄,要对汛期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段加强监测。尤其是挤占河道建房、种地的村民和倾倒废渣、矿渣的企业,隐患较大。
2.东榆林水库、镇子梁水库、滴水沿水库、下米庄水库,皆有不同程度的堤坝裂缝、泥沙淤积,抗洪能力下降,对水库坝基有威胁。
3.应县、怀仁、山阴部分地区及朔城区境内洪涛山脉的边山、峪口地带,遇暴雨时常爆发山洪,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
(四)重要交通与矿区的灾害易发区
1.平朔露天矿铁路专用线刘家口——安太堡矿段、小峪煤矿专用线、楼子沟煤矿专用线,杨涧煤矿专用线,要重点预防崩塌和滑坡。
2.山和公路的元堡子——玉井段、元元公路赵家口——吴马营段主要预防边坡崩塌、滑坡和采空区形成的地裂缝、塌陷。平朔一级公路,安太堡露天矿矿区段及排土场,因人工堆积物过高,易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3.吴家窑、芦子沟、南河、刘家口、陶村、下面高等矿区,因采空区造成大面积地表裂缝、塌陷、民房倒塌变形,损失严重,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
四、防治措施
(一)抓机构,促落实,健全防灾体系
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力度,市政府调整充实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各县区也要调整补充防灾领导组,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体系。市、县、乡、村(矿)要层层签订防灾责任状,纳入年度职责考核范围。市、县(区)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完成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切实发挥好防灾减灾功能。
(二)抓好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反应能力,做好现场救助和技术指导
一旦发生突发性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市政府将紧急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必须尽快组织力量,及时赶赴出事现场,快速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对灾害进行调查并提出勘查、治理方面的指导性意见,督促辖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做好灾害善后处理事宜。
(三)针对方案重点,定期巡回检查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的重点,是各县区防灾的重点,要定期进行重点灾害区域的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发现灾害前兆及时加强监测,预防、预报,积极采取措施,消除灾害隐患。
(四)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抓好重点灾害隐患区的现场监测
监测是预防地质灾害的主要手段,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做好监测工作,准确掌握灾害程度。监测工作由县区、乡镇、村(矿)责成专人负责,落实群测群防制度,建立市、县、乡、村(矿)四级监测网络。县区国土资源局要认真落实防灾、避险明白卡的发放、监督制度。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做好监测、分析、汇总、上报工作。要在领导组办公室设立值班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并保证监测网络信息畅通。严格执行灾情速报制度。
(五)发挥整体效益,使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成员单位要通力合作,协作配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继续强化目标责任制,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领导组成员要各司其责,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快速进行抢险救灾,做好组织落实工作,根据部门本身职能,及时报告,及时组织。道路交通的疏通、战略物资的运输、临时救助的实施、社会治安的维护、气象预报等都要及时到位。
(六)落实应急抢险措施,各县区政府要落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组织与实施,并及时调整应急指挥组织机构,确保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各县区应组建汛期抢险队,按照本方案,对重点防范区责成当地政府或附近单位组织人员,编制防灾应急预案,设计预灾区居民撤离、疏散路线和救灾抢险进行路线,按属地管辖实行统一领导,集中指挥,各部门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保证救灾工作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应急响应及临灾处置能力,各县区政府要组织一次应急演练,从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水平。
(七)提高业务素质,培训监测人员
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业务水平,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要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力争做到地灾防治专业化、职能化、科学化、规范化。
(八)做好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收尾工作
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我省各级政府投资的一项惠民工程,今年,要做好2007、2008年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扫尾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效率,抓紧时间,保质保量,全面完成避让搬迁、旧村土地复垦、水源地建设及灾害治理工程,确保受灾人民群众住上安全房,喝上放心水,避开灾害区,恢复生态环境。
地质灾害突发性强,危害性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做好监测、预报、预防、抢险、救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