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政发〔2006〕9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企事业单位,驻朔各单位:

  2006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是从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气象事业发展的体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指导新时期气象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确保《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加快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使气象工作更好地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结合我市实际,特通知如下。

  一、要充分认识加快我市气象事业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市属大陆性季风、半干旱区,地理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干旱、暴雨、大风、寒潮、冰雹、雷电、沙尘暴、雪灾等气象灾害占所有自然灾害的70%以上,对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社会安全构成严重影响。因此,全社会对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减轻气象灾害影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所以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对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朔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气候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资源。我市气候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空中云水资源等都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环保价值和生态价值。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我市的气候资源,对促进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气象灾害应急服务能力不强;预报预测水平有待提高;气象事业发展投入与需求不相匹配,气象经费不足等严重影响着我市气象为全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此,加快全市气象事业的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二、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到2010年,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服务系统、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系统、气象防灾减灾系统。使我市气象事业的整体发展步入全省先进行列;到2015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整体实力跃居全国先进行列。

  三、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加快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气象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将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科技发展规划,细化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抓紧制定落实具体措施和办法。

  (一)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预报预测系统建设

  目前,我市有国家一级站两个、二级站4个,要加快各县、区加密自动站(乡镇气象自动站)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形成我市一、二级和乡镇气象站相结合的综合地面观测系统。市气象局要加快气象卫星接收系统工程建设和多普勒雷达大同—朔州资料的传输和接收系统工程建设,从而形成天、空、地相结合的立体气象观测网,提高我市区域内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等重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

  (二)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服务系统和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制定“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构建起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提高对地质灾害、沙尘暴灾害、森林火险、有毒有害气体、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雷击事件等公共事件的预警和保障能力,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要通过改善气象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气象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特别要加强在建设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气象服务和保障能力建设。气象公共服务信息要通过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及时发布,加大气象服务的公众覆盖面。

  四、要充分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按照“安全气象”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安全气象服务体系,使之在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要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各级气象服务机构要在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充分利用自身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科学区划全市气候资源,帮助农民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确保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从而实现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全市各级气象部门要结合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加强生态气象监测网建设,做好森林火灾监测和预报工作,不断提高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能力。

  (二)做好雷电防护和监测工作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加强雷电防护的社会监管工作,认真做好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指导,图纸审核、竣工验收和定期检测工作。开展雷电预警预报服务,建立雷电灾害分析调查,技术鉴定,风险评估及雷电防护工程业务服务体系。

  五、重视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工作

  各级气象部门要认真做好全市的气候资源普查工作,形成我市的气候资源数据库,积极开展生态气象监测和生态环境状况气象评估。要编制好“十一五”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全市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指挥系统和通信系统,加大人工增雨、防雹的作业力度。要做好我市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的普查和评估,为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的建设、运行、调度提供适时的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气候影响评价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经济开发、城市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等规划。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等必须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由于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而造成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影响。

  六、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力度。支持气象部门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展气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应用技术的研究。将气象科技研发纳入同级科技计划。支持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依法行政,健全气象法制机构,建立气象执法队伍。各级气象部门要加强对探测环境的保护,依法管理和规范工程建设图纸审核和竣工验收、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信息发布、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扎实做好气象行政审批工作,充分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体制,要关心和支持气象部门改善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出台的地方性津贴、补贴要列入当地同级财政预算,统筹安排气象部门职工的住房、饮水、供电、供暖、供气、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好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气象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大作用,制定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统筹安排,加强协作,努力促进我市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朔州而努力奋斗。

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