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政发〔2006〕5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条主线,继续推进新型能源工业和生态畜牧两大基地建设,在培育优势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上有更大突破,努力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谐社会建设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四个提高,为建设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开放的和谐朔州而奋斗。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结合“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增长类: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为14200元,比上年增长1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4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外来直接投资2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到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3亿元,比上年增长7.2%;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43.68亿元和13.64亿元,分别增长24.6%和20.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3%以内;粮食总产6.7亿公斤。
社会发展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8%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以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55%;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7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40%;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53公里;每百人电话(固定+移动)拥有数达到61部;每千人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6台;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和病床数达到3.1人/2.8张;每万人公共馆藏图书量达到1.8万册;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达到0.82平方米;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降到1人以下;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到1.49人以下;各级财政对科技、教育、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科技进步类: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2项;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35.2%。
资源环境类:耕地保有量达到450万亩;造林合格面积达到32.75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3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到0.13吨;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9%;矿区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4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到3.71吨标煤,下降5.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降到244.1立方米,下降131%。
人民生活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40元,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330元,增长8%;城镇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人均收入达3790元,增长13%;农村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人均收入达1100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9.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4平方米;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2.2岁。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政府对“三农”的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和服务保障,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农业新技术试验应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质检。着力建设优质专用玉米、高淀粉马铃薯、特色小杂粮和延秋瓜菜四大基地工程;以生态畜牧基地建设为龙头,抓好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重点建设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力争今年奶牛饲养量达到14.5万头;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建设工程,提高造林营林质量;壮大奶、肉、粮、油、菜、草六大龙头产业链,力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以上;完善农畜产品营销网络,发展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发展农村连锁便民店68个;培训农民5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万人;开展10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推进移民新村和旧村改造;继续实行农村贫困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新建、改建100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60个乡镇卫生院和100个村卫生所,解决104个村、10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解决6300名山区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完成移民搬迁1300人,保障6.09万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解决1782名五保老人的供养问题;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大力推进工矿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进程,稳定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促进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引深行业结构调整
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目标,以产业集群化为方向,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为动力,壮大七大优势产业,推进行业结构调整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着力打造市级三大方阵骨干企业。着力抓好33个重点工业调产项目,其中续建9个,力争开工14个,前期推进10个。煤炭行业要抓住市场旺销的有利机遇,大力推进资源优化整合,适度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扩规模、上档次、深加工。以机械化开采技术为主导,推进壁式开采、安全系统改造,淘汰落后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有效保护矿产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电力行业推进朔能2×2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平朔2×30万千瓦矸石机组、格瑞特2×13.5万千瓦矸石机组、金海洋2×5万千瓦矸石机组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神头一电厂6×20万千瓦机组脱硫除尘工程。要利用食品、化工、陶瓷已有的工业基础,大力推进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坚持走煤化工、煤电铝一体化发展之路,推进煤转油、煤制甲醇、硅铝合金等产业关联度大、延伸链条长、附加值高的大项目的落地工作,探索出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化发展之路。旅游要着力抓好以应县木塔及龙首山、山阴广武、右玉生态体育为重点的景区综合开发推进工作。发展市县担保公司、拍卖行、典当行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市信用社,筹组城市商业银行,改造壮大农村信用社,吸引国内股份制民间商业银行或外资银行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有效改善金融环境。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镇化进程
要按照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梯度开发的思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马邑北路配套工程,抓好大运路市区段、顺义路、开发北延路、八一路、朔神大道等城市道路建设与改造;搞好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市委西区开发、学苑小区过街天桥、七里河治理工程、公共厕所建设;启动小村、贺家河、北邢家河城中村改造工程,建成30万平方米康居住宅;新建、改建城镇中小学操场53个,推进朔州职业技术学院、朔州市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推进城镇集中供热和大气治理工程。完成荣乌高速过境段线路和县区出口连接线规划、征地等前期工作,推进大同—杀虎口高速公路前期规划论证工作;开工扩建大忻线怀仁—阳方口一级公路,改建元元公路运煤专线、虎山线右玉—杀虎口段、应县南环路、右玉通市油路;完成村村通1000公里,新建乡镇汽车客运站6个。完善商贸流通、社区建设、医疗服务、市场开发等城市功能,提升新兴服务业水平,加快产业集聚,增强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吸纳、辐射和带动力。
四、引深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扩大开放会议精神,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加大发展环境创优力度,迸发干事创业激情,务求在招商引资上取得大进展,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在优化环境上下真功夫。在整治政务环境的同时,加大投入力度,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工业园区,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前期开发,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结构调整的载体、招商引资的平台、对外开放的窗口,真正成为拉动全市经济新发展新跨越的“火车头”。二是以优势资源为资本,置换项目、资金和技术。推进大企业在我市发展资源开发加工业的同时,配套建设新兴接替产业项目,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走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三是适度提高招商引资门槛。要注重招商引资质量,改变“见商就招、见项目就引”的做法,限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四是精心组织开展招商活动。要积极开展定项定向招商、园区招商、专业队伍招商和网上招商活动,组团参加香港、上海等招商活动。要精选有吸引力、支撑优势产业的大项目、好项目,做精、做细、做实前期工作,搞好对接、落地和服务工作,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
五、继续深化改革,促进体制转型
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农村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特别要抓好以下三项改革: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逐步实现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转变。二是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切实搞好国有资产清产核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投资项目仍采用审批制;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属于《山西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的项目实行项目核准制;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山西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以外的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建立银、企、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构建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和谐社会
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关爱下岗失业人员,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落实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再就业税费减免等就业优惠政策,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二要扩大社保覆盖面。继续完善城镇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制度,使社保覆盖面显著扩大,保障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三要关注群众切身利益。提高各类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改造工矿企业棚户区住宅5万平方米。建立和完善以低保为基础,开发性扶贫、就业培训援助、助学帮困、廉租住房等相配套,经常化社会救助为补充的综合体系。推进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资源节约工作取得新进步,和谐朔州建设取得新成就。
附件:朔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录
二○○六年六月二十九日
附件:朔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录
1.朔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2.朔州市2006年农村经济发展计划
3.朔州市2006年工业交通发展计划
4.朔州市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5.朔州市2006年商贸计划
7.朔州市2006年社会事业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