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政发〔2005〕38号
建市以来,我市体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法制、教育、产业和宣传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他因素的制约,我市体育基础整体上还比较薄弱,现行体育体制、运行机制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体育设施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各地体育发展还不够平衡,竞技体育整体水平不高,体育后备人才不足。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和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晋发〔2002〕2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新时期发展我市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新时期发展我市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增强全市人民体质和提高整体素质为目标,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紧紧抓住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机遇,全面提高我市体育工作水平和综合实力,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贡献。
(二)新时期我市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要从我市实际出发,坚持体育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坚持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道路,努力推进体育体制改革,强化体育制度创新,增强体育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体育法制建设,稳步发展体育科技教育,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不断提高体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化体育队伍的思想道德作风建设,促进全市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全市人民体质。
(三)要按照中发〔2002〕8 号文件和晋发〔2002〕21号文件精神提出的努力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要求,以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健全“政府支持、依托社会、开拓市场、全民参与”的运行机制,坚持“重在建设,强化服务,分类管理,科学指导”的工作方法,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推进我市群众体育活动的多样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构建全市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要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要求,大力加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特别是在企业、驻朔单位、机关、学校建设一些相应的体育场馆、室和健身路径等配套设施,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努力健全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优化其素质结构,提高其整体水平,分级考核管理,发挥其积极作用;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系统,逐步扩大受测人群范围,为政府制定群众体育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为群众参加健身活动提供科学指导。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因地制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普遍开展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
(五)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要进一步密切合作,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认真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开展“两课、两操、一活动”,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面和达标率,积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省、市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组织开展各类课余体育竞赛活动,使青少年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打好基础。各级各部门要逐年增加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全市各类学校的体育场馆建设有明显改善,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学校现有体育活动场地被侵占或改变用途。
(六)持续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化的基础工程,城市社区体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文明委等部门关于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的要求,组织民政、体育、国土资源、建设、环保、规划等部门,共同负责,各司其职,合理规划,严格管理,制定好城市公共体育用地定额标准,努力建设和开辟更多面向广大群众的各类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场馆、健身站点等公益性体育场所,方便群众健身活动。修建各种体育活动场所,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和健身路径等,争取创建国家级、省级先进社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农村乡镇都要创造条件,巩固阵地,健全组织,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七)坚持政府支持和社会兴办相结合,建设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重点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以社会兴办为主。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体育娱乐经营服务实体,引导群众体育消费。公共体育设施必须向社会开放,为群众健身服务,各单位的体育设施也要有计划地向社会开放,努力实现体育资源共享。
三、加强竞技体育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竞技运动整体水平。
(八)坚持奥运争光和省运夺金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以人才培养为着眼点,加强体育运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我市竞技体育整体实力。要完善重点项目设置和布局,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项目,加强基础性项目,适度开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省运会小项目,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努力完成四年一届的省运夺金任务,为完成我省竞技体育“08—1”计划做贡献。
(九)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先导作用。市教育和体育部门要按照体教结合的思路,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积极创建各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办出特色,多种模式搞业余训练,提高我市各级各类业余训练学校的办学质量,努力发展体育教育事业,把市体育运动学校建设成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培养基地。
(十)加强运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要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水平结合起来,在运动员和教练员中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通过体育训练、竞赛,展现全市人民锐意进取、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要十分重视培养高水平教练员的工作,将教练员队伍纳入全市科技人才战略体系,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创造优良环境,吸引高水平教练人才。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目运动队训练补助、教练员岗位津贴的激励政策,对我市参加重大比赛和年度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给予重奖,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可优先考虑分配到中小学校任教。
(十一)大力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竞赛杠杆的调节作用,实现有限竞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人才渠道,促进人才交流,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兴办运动训练队伍,积极组织县、区开展业余训练,努力推进后备人才的培养。
四、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增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十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体育内在规律,政府调控,依托社会,有发展和创新活力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指导、提供服务上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要继续深化运动项目管理改革,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体育管理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运动项目管理单位的专项职能,为适应日益飞速发展的竞技体育,要对市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中心体校扩大规模。要加快竞赛改革,努力探索政府管理、社会办赛、市场运作的新路子,增强体育竞赛的活力。
(十三)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认识体育产业的地位,把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纳入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各级发改、财政、体育、税务、国土资源、建设、规划、金融、工商、文化、政法等部门,要制定和完善支持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体育产业领域。整合体育资源,搞好体育产业的开发,不断增强体育发展的动力。要做好体育彩票的发行销售和使用管理工作,扩大销售网点,增加销售量。要大力培育和规范管理体育市场,逐步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氛围。
五、切实加强对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领导。
(十四)各级政府要站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加强对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领导。要认真制定本地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把体育事业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政府任期考核目标。要按照中发〔2002〕8号和晋发〔2002〕21号文件精神,健全体育机构,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并加大对全民健身经费的投入,逐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要重视县级、街道和乡镇体育工作,积极探索县级体育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推行县、区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子,防止出现体育工作无机构承担、无人员承办,以及无经费、无场地、无活动的现象。
(十五)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将体育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山西省全民健身促进条例》、《山西省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和《山西省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等体育法规,加强体育行政执法,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依法行政,依法治体。要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的规章,加强对体育队伍遵纪守法教育和监督管理,坚决纠正体育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坚决反对违背“公平、公开、公正”的竞赛原则以及与公民道德建设背道而驰的各种不良行为,维护体育的公正性和纯洁性。
(十六)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级负责、齐抓共建”的工作思路,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扩大我市体育设施的总体规模,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明显改变我市体育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
(十七)完善体育工作的社会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积极支持体育事业发展。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有关部门的联系,相互配合,实现资源共享,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各界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兴办体育事业。新闻媒体要加大体育宣传力度,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上下要共同努力,形成政府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兴办的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为推动全市的两个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