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的地缘优势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朔州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雁门关外,1989年建市,辖两区(朔城区、平鲁区)四县(山阴县、怀仁县、应县、右玉县)和一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3万人,是一座年轻的现代化园林工业城市,也是北方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避暑圣地。从区位上看,这里是东西交流、南北通衢的北方重镇;从文化上看,这里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碰撞之地,是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之所;从经济上看,这里是国家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同时也是生态畜牧养殖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正是基于这些,朔州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地缘优势。
一、区位优势
(一)地理位置
朔州位于东经111°53′—113°34′,北纬39°5′—40°17′,地处黄土高原,夹内外长城之间,处晋陕蒙三省交界地带,是晋西北中心城市。南至太原200公里,可融入省会太原经济圈;北距大同129公里,呼和浩特230公里,可融入呼包鄂经济圈;东到北京502公里,可融入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地貌轮廓总体上是北、西、南三面环山,中间是桑干河域冲积平原,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簸箕形盆地。境内最高点是东南方向的馒头山,属恒山山脉,主峰海拔2426米,为朔州市最高峰;最低点为桑干河的出界处怀仁县吉家庄一带,海拔为970米。著名作家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所提到的桑干河,发源于朔州,同时也是流经境内最大的河流。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朔州从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这两大世纪工程中受益。
(二)自然环境
朔州的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数为2782—2943小时,太阳辐射总量为5755.94—5988.48兆焦耳/平方米,无霜期103—147天,年平均气温3.8℃—7.9℃,年降水量394—521mm,气候凉爽、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土壤共有9个土类,分别为山地草甸土、褐土、栗褐土、栗钙土、黄绵土、潮土、盐土、草甸土、风沙土,颗粒细,土质松软,透气性能良好,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水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桑干河、浑河、黄水河、苍头河等29条河流,总量达7.39亿立方米,建有大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23座,总库容28483万立方,近年来又新整治水系长度41公里,新增水面20平方公里,每年供水可达8600多万立方。林木绿化面积达478万亩,森林覆盖率20.8%。良好的自然环境,宜于农、林、牧业的综合开发。
(三)交通条件
朔州境内北同蒲铁路、京张原高铁、大运高速公路(G55)纵贯南北,朔神、朔黄铁路、荣乌高速(G18)横贯东西,大西高铁、大呼高速穿境而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全市通车里程达10151公里,万人拥有公路59.7公里,位居全省第一。民用机场选址于朔城区福善庄乡,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特有的地理区位,便利的交通条件使朔州呈现出明显的内陆开放城市的特征。
二、资源优势
(一)矿产资源
朔州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矿藏30余种。主要有煤炭、高岭岩、石灰岩、铝矾土、耐火粘土,云母、石墨、石英、沸石、长石、铁矿及一定储量的金、铜、稀土、锆等。其中煤炭储量最大,约494亿吨,占山西省储量的六分之一,且品位高、易开采,为优质动力煤。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怀仁县、右玉县都是国家重点产煤县(区)。煤炭工业已成为朔州市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
(二)土地资源
朔州土地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4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6.3亩,名列全省前茅,土地资源具有比较优势。盐碱地275.08万亩,主要分布在朔城区、山阴县、应县和怀仁县的平川区。其中朔城区70.4万亩,平鲁区4.72万亩,山阴县71.06万亩,应县65.27万亩,右玉县9.15万亩,怀仁县54.48万亩。在全国各地都在招商引资,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的大背景下,朔州的盐碱地已成为本市除煤炭之外的又一重要资源。同时,“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也给朔州市招商引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用地政策环境。
(三)文化资源
特殊的地理,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两万八千多年前的峙峪“猎马人”,创造了朔州的史前文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拓展疆土,开启了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农耕民族在朔州大地上的征战与交融。从秦始皇派蒙恬筑马邑屯兵备胡,到汉武帝遣李广出雁门远征匈奴;从唐代突厥人侵扰塞外,到五代李克用乱世称雄;从北宋杨家将驰骋雁门关外征战辽军,到明代蒙古族接连不断袭掠边境,朔州大地成为历史战乱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相互争夺的要地,使多民族和多民族文化在这里渗透融合,也使朔州文化兼有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特点。同时,朔州之地也是历史和平时期民族融合和文化经济交流的要冲。人们从雁门关至杀虎口走出了一条南北通衢――西口古道。西口古道南延北伸,从福建安溪到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恰克图绵延数万公里,地跨三个国家,途径32个城市,形成了中原通往大漠以至中亚和欧洲的交通大动脉,见证了晋商的繁荣和近代商业文明的崛起。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朔州兼容并蓄、多源继承、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区域文化,也造就了朔州诚信爽直、尚武崇文、务实争先、热情包容的民风。
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淳朴民风,孕育了新时代的“右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朔州右玉人民60多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一张蓝图绘到底,把一个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2%以上,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持之以恒抓生态求发展促和谐的成功道路,铸就了以“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右玉精神”,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赞扬,并两次作出了重要批示,成为了支撑朔州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旅游资源
朔州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佛教古建、边塞文化、西口文化、生态风光、产业文明、红色记忆六大类旅游资源。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的木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有集中体现金代建筑艺术成就的明珠——朔城区崇福寺,有全国最大的汉墓群——山阴县广武汉墓群,有杨家将血战辽兵的金沙滩古战场,有戊边屯军的广武古城堡,有象征华夏力量的内外古长城,还有见证晋商辉煌的西口古道——右玉县杀虎口。历史上名人辈出,西汉女诗人班婕妤、三国名将张辽、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恭、五代后唐皇帝李存勖、辽代萧太后、明朝东阁大学士王家屏等帝王后妃将相和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曹汝谦、爱国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等革命先烈志士,共同构筑了朔州璀璨的历史星空。朔州的生态风光旖旎,有原始森林茂密的紫荆山、馒头山、清凉山,有创造了绿色奇迹的右玉林业生态建设,有被誉为“塞上西湖”的神头泉等。此外,还有体现现代工业文明、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目前,全市拥有各类规模的旅游景区80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1处、国家旅游购物示范点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
三、产业优势
(一)综合能源基地
朔州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境内共有煤矿80座,其中地方监管煤矿64座,国有大集团监管的煤矿16座,2013年产能达到2.209亿吨。煤炭洗选企业65家,年洗选能力2亿吨,独立发运企业46家,年发运能力达2亿吨。核定煤炭生产、洗选、发运能力均位居山西省第一,在全国地级城市中,朔州原煤产量排名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之后位居全国第三位。邓小平、江泽民等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朔州煤炭工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关怀和支持。
电力行业是朔州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产业。共有发电厂22家,总装机容量717.6万千瓦,其中燃煤发电360万千瓦,矸石发电267万千瓦,风力发电86.7万千瓦,光伏发电1.5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2.4万千瓦,总发电量278.7亿度,京津唐地区每五个灯泡中就有一个是朔州点亮的。
(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
煤炭开采和燃煤发电产生大量工业固体废物。朔州年排放煤矸石4200万吨、粉煤灰800万吨、脱硫石膏120万吨,特别是粉煤灰排量大、堆存多,累积堆存量在1.8亿吨,朔州市按照省委袁纯清书记提出的“建设全省循环经济集聚区”和“路径最多元、产品最丰富、技术最高端”的工作要求,实施了引进人才“三个一百”(聘请100名专家,联系100所高校,引进100名人才)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与国内16所高等院校建立起科技研发合作关系,建立了北京大学朔州研发中心、润臻新技术研发中心、中煤平朔研发中心等数个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建成粉煤灰综合利用企业50家,年消化粉煤灰330万吨,利用率达到40%。形成10.4亿块蒸压砖、245万立方米砌块、150万平方米外墙保温板、2万吨氧化铝和白炭黑、20万吨轻质耐火砖、110万吨超细粉煤灰、5万吨陶瓷纤维、200万平米地板和家具板材、800万平米硅钙板生产能力;煤矸石综合利用企业48家,其中矸石发电企业6家,装机267万千瓦,墙材企业42家,产能15亿块煤矸石烧结砖,年消化能力达到1600万吨(不包含回填、筑路),利用率38%。目前,全市已形成煤矸石发电、粉煤灰新型建材、煤矸石新材料三大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在亚洲粉煤灰协会2013年朔州年会上,朔州市与亚洲粉煤灰协会签定了合作共建研发中心、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园、共建亚洲粉煤灰发展基金三个合作协议。
(三)日用陶瓷生产基地
朔州陶瓷资源储量丰富,陶瓷工业历史悠久,在中国陶瓷业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全市共有陶瓷生产企业52家,99条生产线,日用瓷产能达16亿件,占全国日用瓷总产量的5%,其中白瓷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之一。主要产品有:锂瓷、骨瓷、精陶、高白瓷、色釉瓷、釉上彩、釉中彩、凸花瓷八大类上千个花色品种,70多个系列工艺酒具,7个系列工艺品瓷,大尺寸建筑墙地砖,产品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欧洲、美洲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四)生态畜牧养殖基地
朔州位于世界玉米种植和畜牧养殖的黄金产业带。依托区位独特、资源丰富、土地广阔的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牛羊等草食畜为主的特色养殖,形成了以农载牧、以牧富农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已建成奶牛养殖园区236个,肉羊小区187个,标准化生猪场区37个、鸡场区33个。建成挤奶站236个,实现了机械化挤奶全覆盖。2013年朔州市奶牛存栏18.01万头,羊饲养量490万只,生猪饲养量70万头。全市奶牛存栏量、鲜奶产量、肉羊出栏量、人均畜产品占有量、人均牧业纯收入五项指标居山西省第一。
(五)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特殊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使朔州成为了国内重要的有机农副产品生产大市。目前,朔州市食品加工主要有小杂粮、食用油、淀粉、酒、乳制品、饮料、肉类加工七大类,形成了年生产加工各类乳制品近百万吨,处理羊皮600万张,屠宰肉牛10万头、肉羊300万只、生猪60万头,转化玉米30万吨、马铃薯30万吨、小杂粮8万吨、胡麻籽9万吨、各类蔬菜50多万吨、沙棘饮料6万多吨的生产能力。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1个、产地面积72万亩,认证有机农产品18个、产地面积6万亩,认证绿色农产品1个,产地面积2万亩。平鲁红山荞麦、应县大蒜、青椒、胡萝卜,怀仁和右玉的羔羊肉等六个产品取得了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应州绿”蔬菜种植基地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整体验收认证,在全省首家取得了出口海外的通行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332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202家,进入山西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5家,3家企业被命名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培育出了山西古城乳制品、应县梨花王等十大特色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国内知名乳品集团伊利、蒙牛、雅士利等在朔州均建有控股企业。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专业批发市场36个,有四个为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队伍达到2.5万人,全市80%以上农产品通过这些服务组织销往全国各地。近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部委及北京市农委、商务局、农经办等单位来朔调研,准备把朔州打造成为“首都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整理:戎建仁,文中数据来源于《 朔州市统计公报》和相关领导讲话,截止时间2013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