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朔州市北部山区贫困农村的调查研究

 

2014年,国务院历行7个月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贫困人口大普查,全国共识别出贫困县592个,贫困村12.8万个,贫困户2948.5万户、贫困人口7017万人。朔州市识别出贫困村255个,贫困人口12.54万人。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为切实找准农村贫困成因,精准选择扶贫措施,帮助农民走向富裕,由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在国家统计局朔州调查队、市审计局、政务大厅、银监局、邮政局、治超办、政府信息中心、人保财险公司、城镇集体工业联社、平鲁区研究中心的配合下,走访了平鲁区、右玉县北部山区10个贫困农村,对2014年度农村、农民、农业的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一、基本情况

10个贫困村基本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农业资源极度匮乏类。平鲁区下木角乡蒜畔沟村、下水头乡上水头村,右玉县李达窑乡东十五沟村,由于土地产出低下、不适宜机械耕作等多种原因,现耕作面积已不足在册土地面积的一半,土地撂荒严重,且因土地贫瘠承载力有限,农民收入微薄,农村青壮年为谋求改善生活条件,十之八九举家外迁,已基本是空壳村,发展潜力较小。二是农业经济资源匮乏类。平鲁区4个村(阻虎乡金家窑村和兔儿水村、高石庄乡七墩村、凤凰城镇周花板村),右玉县3个村(杨千河乡陆家庄村、高家堡乡后山村、牛心乡施官屯村),土地较为平整,可机械耕作,利用状况良好,有发展潜力。但受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农业科技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影响,目前仍处于贫困状态。

我们与10个贫困村共160户农民代表,就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及在同一户籍登记的515名村民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

(一)人口情况

性别组成:男性279人,占比54%,女性236人,占比46%年龄结构:50岁以下280人,占比54.3%(其中,目前在校读书和学前儿童共92人,占17.9%,在外打工126人,占24.5%,实际在村人口62人,占11.9%),青壮年务农人口较少,外出打工人口占近四分之一;516083人,占比16.1%61岁以上152人,占比29.6%。老年人口比重较大,老龄化问题突出。受教育状况:不计入目前在校读书和学前儿童共92人,文盲和半文盲75人,占比17.7%;小学文化137人,占比32.4%;初中文化154人,占比36.4%;高中文化57人,占比13.5%。中老年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二)生产经营情况

1.种植情况。种植面积160户农村家庭共耕种土地8936亩,均为旱地。可机械耕作土地5171亩,占比57.8%;土地流转有一定规模,总量达3373.5亩,占总耕作土地面积的37%以上。人均耕种面积17.4亩,其中人均流转土地6.6亩。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2014年,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情况是:莜麦,共3005亩,占比33.6%,玉米762.5亩,占比8.5%,豆类938亩,占比10.5%,土豆782.5亩,占比8.8%,胡麻2109亩,占比23.6%,荞麦等小品种农作物1339亩,占比15%。大多数的农户近年来种植面积稳定,部分农户有扩大种植面积的愿望。在机耕条件更差的村庄,种植面积总体有减少趋势,撂荒严重。种植品种:基本维持传统的种植品种,鲜有新的品种引入。生产工具: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在我们走访的10个村中,蒜畔沟、兔儿水、上水头3个村庄,农机使用受地貌限制,还是以人畜耕作为主;其它7个村庄的大部分土地具备机械耕作条件,但由于成本相对较高,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户采用人畜耕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一方面,农村耕地的细碎化导致一些既有农业设施得不到较好利用,影响机械联片耕作,增加了耕作成本、造成土地浪费;另一方面,既有农业设施大多已毁坏,且农田基本建设缺乏规划兼投入不足,农作物缺少灌溉,种植风险较高,风调雨顺的年份收入尚好。种植产量:主要农作物莜麦亩产平均不足200斤,其次是油料作物胡麻,平均亩产100斤左右,马铃薯产量较高,但受储存、运输等客观因素制约,种植面积较小。销售及收入:农户以家庭为单位通过个体粮商销售农产品,组织化程度较低,没有价格话语权,农民觉得“收啥啥贱”。就走访农户反映的收入情况看,一般年景,平均每亩纯收入可达110元左右;丰年农产品价格就会回调,收入变化不明显;如遇欠收年份,往往会造成来年生产资金投入紧张,有的农户甚至会因资金困难,无法春播。

2.养殖情况。畜种及数量10个村养殖大牲畜牛、骡、马、驴188头,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羊存栏3731只,人均养殖7.2只,是山区农村养殖重点;猪存栏74头,鸡存栏664只,主要用于生活消费。养殖方法:肉羊养殖以家庭为单位散养,规模一般为30-60只,品种以当地传统羊种为主。养羊农户一般采用种养结合方式,种植生产的秸秆、粮食作为饲材直接进入养殖环节,方式落后、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缺乏科学养殖技术。走访中发现,大多数农户对畜禽疫疾病有一定的认识,但防控措施简单。养殖销售:畜禽产品主要通过商贩收购进入市场,价格变动频繁,经济效益不高。2015年开春以来,活羊价格每市斤降至了7元左右,已跌破养殖成本,很多农户不愿出售,存栏数量较往年增加明显,养殖成本持续增加。养殖制约因素:在受访的160名农户代表中,约九成农户有发展养殖业或扩大养殖规模意向,但受土地产出、水等自然资源和资本、技术等经济资源的双重约束,养殖业发展速度缓慢、规模难以扩大。

3.外出务工情况2014年以来,因打工机会少,收入大不如前,10个贫困村中都有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据了解,还有部分农民返乡务农返不起,原因是其子女在县城读书离不开或务农的前期资金不足。在村青壮年就近打工机会更少。农民返乡打破了既成的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格局,有效资源(如土地流转面积、水资源等)面临进一步摊薄,在短期可能会造成当地贫困程度的加剧。

(三)人居环境

两个“五轮”全覆盖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观。但从这10个贫困村看,仍存在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在住房方面:近年来新建住房很少,大部分还是石窑洞、老旧房屋,且大多年久失修,门窗破败。有许多院落无人居住,蒿草丛生。在教育方面,走访的10个村现在没有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在就医方面:农村配设的医疗站点没有村医、村医不在岗、邻村村医兼职、药品稀少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就近就医还是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便民服务方面:由于农村常住人口少,消费水平低,又受商品保质期制约,流动商贩取代了便民连锁店,已成为农民获得日常消费品的主要来源,一些劣质、假冒商品随同进入了农村。

(四)贫困户对政府的期望

    近年来,国家种粮直补、农业税减免政策,各级政府组织的化肥、籽种、地膜等各类帮扶,暖心煤发放,这些普惠措施对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措施效果不明显,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走访中,有95%的农户代表希望政府在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有43%的农户代表希望政府提供就业机会,有38%的农户代表希望政府解决生活困难。还有一些对解决贫困问题有积极作用的意见建议,归纳为:一是希望政府研究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的措施。二是希望政府加强对自然资源匮乏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重点推广种养品种和技术,提供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和销售渠道,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产出。三是希望提高农资、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组织化程度,防止“谷贱伤农”。

二、农民致贫快、致富难的原因及分析

从走访的10个村160户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我市大多数贫困村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

(一)文化素质偏低10个村中,高中文化仅占比13.5%。整体思想水平、劳动技能较低:一是接受先进知识的能力和水平较差,农业生产中良种引进、植物保护、农业机械与农产品加工等新技术新成果运用的意识差;二是家庭经营模式僵化。家庭生产模式、生产组织方式长期不变,缺少规模经营、产业化生产;三是观念落后。等靠要的思想在不同年龄段的农民中都有表露,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不足。

(二)农村人口结构失衡。贫困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上的占走访农户人口的45.7%,老年人成为当地主要劳动力。老年人的体力、知识、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严重降低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占29.6%60岁以上农民普遍表示,由于身体原因将会逐步减少耕作面积,这部分农民将随收成的减少,贫困程度进一步加剧。部分已经失去耕作能力的年老农民仍有通过适量养殖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愿望,但因资金短缺,无力转型。农村教育严重滑坡或农业收入低,青壮年劳动力大都进城陪读、务工,造成了农村劳动力、技术、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失,削弱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

(三)缺少项目、技术和资金走访中,高达95%的农户代表希望政府在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突显了当前农业生产困境,反映了我市北部山区贫困农村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走访的贫困农户多以经营传统农业生产项目为主,自身缺乏脱贫致富能力。首先是缺项目,受自然条件、人口、教育水平等因素制约,很难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小项目。其次是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不普及,农民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应用先进农业技术主动性不强、抗风险能力不足。第三是资金困难。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低、积累少、自身资金不足,一些可行性项目,因资金短缺而搁置。

(四)信息闭塞。信息渠道狭窄,农民缺乏对网络等先进媒体的运用技能,获取信息一般依靠广播、电视、坊间信息等渠道,信息量小,坊间信息时有失真现象。由于信息来源的同一,农民在农业生产、销售环节的选择上,信息具有类同性,选择的种养品种、技术,出现类同扎堆现象,导致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销售,甚至导致剩余农产品积压、贱卖。比如阻虎乡兔儿水村,多数农户2014年的胡麻、土豆、莜麦目前还有大量库存。

(五)基础薄弱农业投入不足,既有的农田水利设施或遭破坏、或不能充分利用。农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 技术装备落后,缺少农产品流通设施,缺少农业教育、技术推广和气象等服务。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处于“靠天养”、“听天命”的状态,基本没有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地下资源贫瘠,产业基础薄弱,当地农民就业困难,非农收入少。  

(六)教育致贫。30%的农户反映,由于农村基础教育硬件、软件设施的缺失,子女从幼教开始就在外读书,持续增加的教育费用,成了这类家庭的主要支出,给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春贷秋还”、“相互借贷”等举债现象相当普遍。周花板村赵有斌,高中文化,48岁,妻子初中文化,47岁,全家五口人,夫妻年富力强,因三个子女接连进入初中、高中、大学就读,2015年教育支出预计2.1万元,且4年内仍有增加的趋势,家庭经济压力极大,短期内脱贫困难。还有部分家庭因贫困导致子女失学,产生了新的“文盲”,形成了潜在的贫困人群,造成恶性循环。

(七)大病返贫。“小病扛,大病拖”这种现象很普遍,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会导致农民返贫。首先是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生活质量不同程度地下降;其次要专人陪侍,影响了家庭生产,家庭经济濒临破产;三是给家庭成员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像金家窑村张凤兰,40多岁,2013年冬患脉管炎,因看病误了春播,全年颗粒无收。类似贫困户在走访村有一定的存量,他们自身已无精力也无信心摆脱贫困。

(八)结婚致贫。北部山区农村男青年结婚,都有送彩礼的风俗,加上购新房、买家电等各项费用近20万元。这些支出给这类家庭带来沉重且长期的经济、心理负担。

(九)信心缺失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部分贫困人口面对现状,思想消极保守,没有发展动力。与蒜畔沟村村民的谈话,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认识有偏差,不思进取,丧失了自力更生的动力和决心。认为政府的帮扶、社会的捐助都是应该的,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有困难等政府、靠政府、找政府变成了理所当然。

(十)农村市场因素。受地理、人口、市场规模、交通、组织等因素影响,农村市场组织化程度偏低。在春播阶段,农资销售容易形成垄断,农户被动接受,质量无保证,价格无选择,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在农副产品销售阶段,由于集中度低,缺乏市场话语权,造成价格偏低。走访中了解到,同类农资、同种农副产品在不同村庄价格不同,收入较低的贫困农民难以承受高价;同种农副产品价格在不同年份也有一定幅度的波动,往往随产出量增加而下跌,收入始终见收不见涨。

三、意见及建议 

10个农村的贫困成因在我市北部山区农村具有普遍性。通过调查分析,为尽快使我市贫困农村脱贫致富,我们建议:

(一)通过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加强对地方传统品种莜麦、胡麻、荞麦种植的科学规划和指导,建设特色农作物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发展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通过对农牧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加强农产品商品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农产品销售集中度,争取市场话语权。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项目,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平台。

(二)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加大技能教育投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大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投入,对口部门应主动深入基层,面对面指导技术、手把手传授技能。抓好对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业务,尽快促成一批农民成为农村发展的带头人。提高农民信息运用能力。尽快整合全市现有三农信息平台,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农副产品的产销、农资供应、农机服务等有一个简便、快捷、准确的信息发布获取平台,让农民及时掌握农业资讯、市场供求、农技知识、惠农服务等信息。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充分利用社会中介组织力量,做好劳务培训和输出组织工作,为贫困农民增加务工收入创造条件。

(三)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业生产合作,实现规模化种植,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建立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信贷制度。当前农村贫困农户的资金短缺现象十分普遍,农户贷款难和信贷机构放贷难同时存在。对于有劳动力有项目但缺资金的贫困农户来说,如果能得到金融支持,就有可能尽快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所以政府及信贷机构应该尽快制定相关优惠便利的信贷政策,对部分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施小额信贷,帮助他们解决发展种养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为其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五)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政府在选择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方面要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实施扶贫计划:对年龄在60岁以下、文化程度比较高、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民实施产业和就业扶持;对人口严重老化,自然条件极差,交通不便这类村庄,宜实行移民搬迁,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对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应加大社会保障措施,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保障他们的生活;对像右玉县杨千河乡陆家庄村委会主任李敏因妻子患病致贫这类家庭,应加大医疗救助,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六)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种举措有机结合的扶贫格局。像平鲁区下木角乡蒜畔沟村、下水头乡上水头村这类村庄,由于自然条件差,人口急剧减少,还以人畜耕种为主,建议统一规划,整体搬迁,通过土地流转或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扶贫开发;像李达窑乡东十五沟村、高石庄乡七墩村、凤凰城镇周花板村,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种植业、养殖业有一定的基础规模,可扩大特色种养产业,通过推广科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以产业扶贫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像阻虎乡兔儿水村和金家窑村、杨千河乡陆家庄等村庄,可借鉴双碾模式,利用闲置的农村宅基地、荒山荒坡,引进社会资本,发展种养业,进行扶贫开发。

(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这次走访的10个农村中,有7个农村基层主要干部家不在农村,工作、生活和乡村严重脱节,他们都是目前村里最有能力的人,但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此,一要通过移民并村,集聚农村优秀人才,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二要选好两委干部,尽量选家住本村,能起带头作用的村民。三要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八)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一是加大农村卫生工作力度。加强农村诊所建设,搞好人畜卫生防疫宣传工作;切实解决农村卫生所站人不到岗、有人无药、有设备不会用等问题;加强乡镇及农村卫生所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技能培训、岗位考核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二是加强农村日常消费品市场监管,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向农村倾销。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大农村技术教育投入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基础设施质量。

(九)加强农副产品市场管理。政府应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稳定市场,提高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对农村农副产品收购、农资供应等流动商贩的监管,依法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资、随意压价或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稳定农资、农副产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