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美好生活

——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学习考察体会

 

有着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之称的深圳文博会,已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和带动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2018年5月10日至14日,我有幸参加了朔州市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学习考察团,虽然时间短暂,但这届文博会所展现出的“文化+”新理念和新业态,触发思考,受益匪浅。         

一、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产业新业态魅力绽放

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和“一带一路”倡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集中展示了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和文化产业发展成就。本届文博会除主会场设有文化产业综合馆、时尚设计馆、影视动漫游戏馆、新闻出版馆、数字文化馆、艺术品馆、一带一路·国际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工艺美术馆9个展馆外,还在深圳各区设立了67家分会场。2308家各类机构参展,比上届增加6个;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连续第9次全部参展;各地在文博会上展示本区域文化产业精品,朔州市“尉迟恭”系列文创产品被安排在山西展区醒目位置。本届深圳文博会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还有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家海外机构参展,全球101个国家和地区2.1万余名海外客商前来参会、参展和采购。笔者认为,本届深圳文博会主要亮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突出体现“文化+”内涵,新型文化业态项目居多

突出体现“文化+”内涵,强化高端引领作用,是深圳文博会能够持续取得良好成效的成功经验。深圳文博会自2004年初创至今,不单探索出“以商带展、以展促商”的国际化办展模式,更是助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时尚”等文化产业新型业态的不断涌现。如今,深圳文博会主场馆设置的九大展馆基本涵盖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各个门类。从最初以工艺品交易为主,逐步扩大到数字广播、数字影视、数字动漫、网络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新型文化业态项目的展览与交易,新型文化业态项目已占参展项目的70%,成为深圳文博会各专业展馆的参展主力内容。除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参展、引领带动作用明显外,多项配套活动也着重凸显“文化+”内涵,如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政府等联合主办的内地与港澳文化产业合作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论坛,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数字出版高端论坛等,都为相关行业提供权威导向和前沿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二)大力培育“文化+”动能,文化消费向高质量发展

近几年来,深圳文博会把展会作为拉动文化消费的重要平台,坚持以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引导大众文化消费需求,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转型升级。今年文博会集中展示新业态,促进文化消费向高质量发展。一是更加突出专业化,将原“时尚文化馆”变更为“时尚设计馆”,组织了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哈尔滨设计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9所知名设计类高等院校参展,重点展示现代、时尚和创意设计精品,充分挖掘文化消费潜力和市场价值创新,将原“文化科技馆”变身为“数字文化馆”,通过充分展示包括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全息成像、数字文化设备及软件等我国文化与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成果,积极推介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等数字文化内容产品付费模式,将广泛用户基础转化为有效消费需求。二是主、分会场互动性加强,深圳文博会特别重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这一文化盛宴。主会场服务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产业,而分会场则为本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动能,促进了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而使展会和产业形成良性互动。深圳文博会从第一届分会场是一个大芬村,发展到今年遍布深圳所有市区的67个分会场,共组织了300多项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交易功能突出、公众参与度高的展览、论坛、拍卖、签约、大赛、项目推介等展示交易活动。如本届文博会南山分会场依托自身产业优势,策划了数十项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将文化战略落到实处。华侨城甘坑新镇以“小凉帽文化节”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向社会展示甘坑客家小镇全新面貌。 

(三)积极利用“文化+”优势,中西部地级市展位增多

深圳文博会充分发挥其“文化+”交易融资功能,通过展位补贴、合作招展等方式,大力鼓励和吸引中西部文化企业和机构参展。同时,邀请风投机构参与,助力中西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与资本市场、消费市场对接,有力推动了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文博会聚集资本、项目和人才要素,为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了良好平台。如河南洛阳、许昌、江西南昌、抚州、四川甘孜州等许多地市都设有独立展位,宣传本地特色文化产业新成果。深圳艺立方手信文化产业园还以“多彩贵州·绽放鹏城”为主题举办第二届非遗文化博览会,举行深黔两地“文化+旅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打造两地旅游链接平台,实现两地旅游消费的双向引流。

二、几点思考

(一)“文化+”是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是以文化为主体或核心元素的一种跨业态的融合,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文化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将文化创新创意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形成以文化为内生驱动力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与新形态。“文化+”的实质,是要实现内容、市场、资本和技术等关键要素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聚集、互动、融合和创新。深圳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起飞,拔地而起,就是一开始没有就文化而论文化,没有在文化这个小窠臼之中发展文化产业,而是积极主动地把文化和其他业态有意地主动地嫁接和推广,比如说深圳市最早推出“文化+科技”的概念,后来又发展到“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创意”,后来文体旅游局提出了“文化+休闲”、“文化+体育”等等,通过促进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体育、时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 “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逐步培育起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高端印刷、黄金珠宝、文化会展等多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行业。其中,华侨城、华强方特连续多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二)文化+”意识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天花板”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文化+”意识的滞后必将造成产业发展的落后。在这届文博会上,明显地感到当我们还是以工艺品为主时,发达地区已经以“文化+”新理念为展现方式。朔州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有着充足的煤电工业文化资源,这都是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但文化产业发展还局限在“小、散、慢”阶段,表现在规模小、发展分散、创新意识慢,潜意识里还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我的地盘我做主”,对“文化+”缺乏战略眼光,特别对“文化+工业”认识不足,导致“手中好牌出不好”现象时有出现。神头第一发电厂旧厂是国家1956年开始筹划,1972年开始建设,有两台5万千瓦国产机组、两台20万千瓦原苏联机组、四台20万千瓦捷制机组。1977年2月首台机组投产,曾是山西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全国第三大火力发电厂,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视察过,工业特色鲜明、工业文化价值突出。2016年6月29日国内规模最大的神头火力发电旧址包括大型晾水塔等建筑物被爆破拆除,目的仅是腾空出1000亩地用于招商引资。而在同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提出了《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开展了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范围主要包括:1980年前建成的厂房、车间、矿区等生产和储运设施,以及其他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工业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重要文化资源。早在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9号)中就提出要“高度重视城区老工业区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把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作为搬迁改造重要内容”。结合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国内许多城市以传承工业文化为核心,大力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文化新业态,建成工业博物馆、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的成功案例也有不少,如北京798艺术区、青岛啤酒博物馆、杭州之江文化创意园、淄川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唐山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都是在保持当年工业生产老厂房、老设备、社会生活等旧时风貌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的艺术设计元素,加强了博览、旅游、休闲等公共服务功能的建设,工业老镇焕发全新活力,使昔日的工业文明“活化石”以“时尚创意新天地”的崭新面貌呈现。可惜由于“文化+”意识不强,我们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重要项目。

(三)实施“文化+”必须注重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融合发展,抓好文化消费这个突破口

文化产业来源于文化事业,其发展又将促进文化事业水平的提升,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交融和互动,扩大文化消费就成为最好抓手。2016年深圳市成为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大力推动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重点推动高雅型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实施“文化+移动互联网”工程、“文化+金融消费”工程、“文化+社会关爱”工程,进一步开拓文化消费市场、优化消费结构,极大地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圳市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且是全球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45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通过采取消费者直接补贴模式、举办消费季和节庆展会等综合性惠民活动,共超过3亿人次享受到了相应优惠,累计文化消费超过900亿元,推动了所在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和持续增长。                            

    三、 几点建议

   (一)树立“文化+”发展理念

要“跳出朔州看文化、跳出长城看朔州”,以全新的思维和方式,推进文化产业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打破地域、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运用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全市文化资源,组建文化企业集团,促进我市文化产业上规模、上层次,同时以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力度,加强与周边和发达地区在文化产品宣传促销、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协作联合和深度合作,构筑大文化产业经济圈,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二)搞好“文化+”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要做好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工作,为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规划引导、项目带动、财税激励、人才引进、金融支持和服务支撑,要在完善提升“朔州数字文化云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好朔州文化产业资源库和文化创意商城。要重点推进文化旅游、创意设计、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工艺美术、特色饮食等行业发展,通过市县联动,整合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

(三) 开展“文化+”消费活动

从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朔州文化发展活力出发,积极举办朔州市文化惠民消费季,大力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同时培育朔州市民文化消费习惯。文化惠民消费是“朔州文化云”平台二期工程建设重点内容,可实行“1+3+N”模式,打造朔州文化消费品牌。“1+3+N”模式就是指举办一项文化消费惠民季活动,采取发行惠民卡、建立“文惠朔州”信息平台、出台补贴办法三项措施,N则指文化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带动消费创造无限可能。这样在惠民的同时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四)培育“文化+”产业园区

紧紧围绕全市“2+7”产业布局,以构建文化传承体系为引领,以“文化+”为载体,以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为动力,根据文化资源、产业情况和发展需要,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创新强劲的文化产业园区,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培育产业龙头,引领产业发展。为更好地满足市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在市人民公园重新规划,重点打造依托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规划馆、市新闻大楼以及规划新建市音乐厅即“三馆一楼一厅”的朔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园,通过举办艺术演出、推出文博展览、提供阅读服务、发展文创产业等,把园区建设成“朔州客厅、文化圣殿、百姓乐园”。

 (五)强化“文化+”融合发展

要借鉴深圳经验,结合朔州实际,通过政府引导,将文化融入农业、工业、旅游、科技、建筑及美丽乡村建设中,激发全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新业态发展。如以“文化+农业”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以“文化+科技”培育文化高新技术企业,以“文化+金融”提供文化产业资本支撑,以“文化+旅游”加速文化资源挖掘与传播,以“文化+建筑”促进文景相融,提升朔州城市文化品位。

(六)创新“文化+”工作机制

文化产业不仅具有经济属性,同时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工作,需要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宣传、文化、旅发、发改、经信、国土、城建、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可以借鉴先进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组建朔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小组及专业委员会,以便更高效、更专业地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

 

                                                                       朔州市文化局副局长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