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智力支撑是最有力的支撑。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我们党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一项战略部署。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首次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命题。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1月,中央专门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新型智库建设作出系统部署。2015年11月,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方案》,确定包括中央党校在内的25家单位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首批试点,并赋予其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2015年12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出了“希望党校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的明确要求。可以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一系列部署要求,为推进智库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也使党校系统的智库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央党校对智库工作极为重视,以实施“教学与智库建设创新工程”为契机,在总体工作安排中充分考虑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内容,把智库建设作为中央党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鲜明提出“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端智库”“贡献治国理政的党校智慧”的理念目标,明确了推进智库建设的工作思路、战略重点、组织架构,智库管理、课题管理等办法正在抓紧制定出台;设立了中央党校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同志亲自担任理事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组织认领和确立40多项国家高端智库课题,深入实施重点研究项目,向党中央和智库管理部门报送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有不少得到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要批示,中央党校的“内参”产品也因此获得了较高“美誉度”。现在,中央党校初步形成全校统筹建智库、大家共同办智库的工作格局。

我们也了解到,各级党校的智库建设工作都在扎实推进。许多地方党校特别是省(区、市)委党校大都建立了专门的智库管理机构,积极承担党委政府交办的重大决策咨询任务,积极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一些地方党校注重智力创新,在完善咨政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开发智力产品等方面取得突破;有的地方党校强化科研项目引领作用,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同步走的方式,加强需求调研,为生成研究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来看,从中央党校到地方党校,新型智库建设工作都作了许多具有标志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也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要看到,体制机制不活、创新能力不强、高质量研究成果不多等问题依然突出。如何破解发展中的问题,推动党校智库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需要认真研究思考。对此,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认识,从不同角度也会得出见仁见智的看法。但其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原初,回到起点,回到基础的概念和范畴,特别是要深刻认识什么是新型智库、什么是中国特色、什么是党校优势这三个基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把握推进党校智库建设的基本遵循和基本要素,才能找准上水平上台阶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正所谓“本义就在文本之中”“问题的答案往往存在于问题之中”。

第一,什么是新型智库。大家知道,虽然说现代意义上的智库由西方兴起,但中国古代早就有了智库的雏形,早就有了一批以提供智谋为业的群体,像谋士、门客、幕僚等,事实上就起到了类似于智囊、智库的作用。因此,从历史坐标看,智库内容对中国人并不陌生。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来说,就更加注重调动和运用各方才智,像在各级党政部门设立的政策研究部门以及不少社科研究机构等,实际上也承担着智库性质的工作。那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什么提出建设新型智库,什么叫作新型智库,或者说新型智库到底“新”在哪儿?至少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新在使命定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使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性、挑战性大为增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治国理政进行顶层设计,就要更加注重科学决策,使智库参与到决策制定、决策执行、决策评估的全过程。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三个如何”、在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八个如何”等,都是需要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的重大课题。二是新在功能作用。以往,智库的功能往往局限于咨政建言领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智库在思想引领、舆论引导、公共外交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也需要智库走向舆论前台、走向世界舞台,在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展现作为。三是新在运行机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体制内智库一支独大,官方、半官方智库约占90%以上,行政化管理运行机制不适应决策咨询规律和智库运行特点。建设新型智库,不是对原有科研机构的“物理组合”,不是简单改个名字、挂个牌子,关键是形成灵活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如推行理事会制、首席专家负责制、智库基金制等,都是为了激发智库的内在活力。四是新在发展格局。“新型”不仅是对单个智库来讲的,也是对整体发展格局来讲的。中央也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各方面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

第二,什么是中国特色。很显然,这是从中外发展道路对比角度讲的,特别是针对西方智库来讲的。保持“中国特色”,按照中央的精神,最基本的是政治层面和价值层面的要求,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聚焦中国发展,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这些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方面的要求,同坚持“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相一致,同坚持姓“马”姓“共”的基本遵循相贯通,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和针对性。比如,如何看待智库的所谓“独立性”问题。综观世界各国,智库必然具有研究的相对独立性。智库需要有相对“超脱”的地位,但中国智库不能成为独立于党和政府的一种力量,不能以所谓“独立”而“对立”,而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秉持建设性态度。比如,如何看待智库为利益集团代言问题。许多西方智库实际上是政治游说的工具、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但我们的智库明确其属性为非营利性机构,必须坚持公益服务导向,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防止“谁出钱就替谁说话”。这些都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区别于西方智库的显著特征,也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很好地把握。

第三,什么是党校优势。分析各级党校的情况,党校智库有着许多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研究先发优势。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的重要部门,党校智库更靠近党委政府决策中心,也更便利掌握各种情况信息、接受党委政府的决策咨询委托。所以,在重要问题的研究上,可以做到先人一步,先发一步。二是思想理论优势。党校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地。从现实看,全国党校系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科布局方面比较完整,在思想理论方面积累比较深厚,同时还拥有着一支素质较高的思想理论队伍,这是进行思想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三是学员资源优势。一批又一批学员进入党校,他们大多来自工作一线。党校智库在生产思想产品中,一个重要依托就是这些“有影响”的人、“有决策权”的人,他们的想法、主意往往可以直接进入决策。四是系统集成优势。当前,全国共有省级党校34所,副省级党校15所,市地级党校360多所,县级党校近2500所,拥有近10万教职工。全国党校是一家,如果形成各级党校智库的协同创新合力,那么党校智库将迸发出强大的系统集成力量。

除上述三个基本遵循和基本要素之外,实际上还有一个经常性问题,就是搞好智库产品,或者说写好内参报告,这是智库的终端成果,也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志几乎天天遇到的事情。编发内参类报告必须解决好选题、破题、构题的问题。在选题上,需要注意上下结合、以上为主,紧跟中央的重要会议、重要部署、重要活动,这样才能使研究内容踩上节点、适销对路,正所谓“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在破题方面,需要注意内参是策论,是经纬之术,关键要在有理有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切实管用的有价值的对策。在构题上,需要注意开门见山、言简意赅、逻辑清晰、不绕弯子、不拖泥带水。党校一位老师写的一份内参,总共才880字,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就是因为话虽不长,但却抓住了关键、点到了要害,而又说清了问题,提出了切实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当然,这不是说要刻意追求骨感,既要有“燕瘦”,也可以有“环肥”。重要的是有含金量,中央党校内参也有1.5万字的,这要根据实际和需要而定,也就是说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以上所谈,一言以蔽之,就是把握基本遵循,发挥自身优势,多出优质产品,推动党校系统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大方阵中走在前列。

(本文系中央党校副校长甄占民在全国党校智库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