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林(1915——1940) 女,原名李秀若,福建省龙溪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3岁随养母到印度尼西亚侨居,14岁在华侨学校毕业后回国读书。“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侵华就立誓 “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1936年春,她参加了上海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救亡青年团,并把名字改为李林,12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月底,李林到达太原,入薄一波同志领导的军政训练班学习,并在学员中开展党的工作。“七七”事变后,李林担任雁北工委宣传委员,同年9月在偏关县建抗日游击第8支队,任政治主任(人们习惯称政委)。后任独立6支队骑兵营教导员。李林和王零余率领这支队伍转战雁北各地、长城内外,打了许多胜仗。1938年9月,因工作需要调任牺盟晋绥边委会宣传部长,兼管地方武装。李林亲自主办了6期训练班,培养出260多名干部,为各县区输送了一大批领导和骨干,为巩固雁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1939年10月25日,日伪军2000多人向洪涛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第7次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李林率政卫连于26日凌晨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岱岳火车站。大同敌人撤回围攻根据地的日伪军,援救岱岳驻军。当援军赶到岱岳时,政卫连早已撤到怀仁山上的陆家窑,成功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阴谋。1939年冬,阎锡山发动了“十二月事变”,山西出现了反共高潮。李林根据上级指示对雁北地区的顽固派进行坚决反击,她把4支武装力量编为4个分队,于12月28日晚上统一行动,同时出击怀仁、左云、右玉、朔城区4个区县政府和保安队,抓获政府人员200多人,缴枪100多支,镇压了15个罪恶昭著的顽固分子,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使西雁北的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940年1月,李林参加了晋西北军民代表大会,被选为晋西北行政公署委员。贺龙同志亲自接见了她,称赞她为抗日女英雄。2月上旬,第11专署成立,李林被任命为秘书主任。4月25日,驻大同雁北日军对洪涛山抗日根据地进行第9次“扫荡”。晋绥边地区党政机关和训练班700多人由乱道沟村(今平鲁向阳堡村)准备向平鲁城方向突围。为了吸引住敌人,李林带领骑兵连向东平太村沟东口冲去。敌人误以为被围的八路军都向东突围了,西边山头的日军也向东尾追而去。我大队人马乘机向西突围,转移到安全地带。李林率领骑兵连边打边冲,人马伤亡惨重。李林冲到西短川村边,已快突出包围圏,忽听到西南方向枪声很紧,怕大队人马未突围出去,便掉转马头,杀向西南方向。当冲到郭家窑村后的荫凉山上时,她因坐骑中弹,从马身上摔下,腿和胸部都负了伤。她强忍疼痛,爬行到一个地塄边,躺着不动。待敌人冲上来时,她连连射击,毙敌6人。这时驳壳枪子弹已打光,小手枪也只剩下一发子弹。当敌人冲到面前时,她毅然用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壮烈牺牲。李林牺牲后,晋绥边地区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地委书记赵仲池号召雁北军民向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学习。中共中央妇委会从延安发来唁电,称颂李林为全国女党员的光辉模范和女英雄。后为了纪念李林,11专署在平鲁创办了李林学校,现在称李林中学。1952年,平鲁县政府在井坪镇建立了烈士陵园。李林烈士的塑像屹立在陵园里。1985年4月26日,在李林光荣牺牲45周年之际,中共山西省委、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举办了纪念活动,隆重纪念这位巾帼抗日英雄、侨胞爱国楷模。2009年入选中宣部、中组部等11部门联合组织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