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志1915——1966) 平鲁区宋红沟村人,高小毕业后,先后入山阴畜牧学校、省立宁武五中、省立右玉七中学习,但均因家贫不济,中途辍学。“七·七”事变后,他在父母亲的支持下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县特派员,后又任指导员和雁北农救会秘书。1940年12月,组织派他到朔县城做敌伪策反工作,使不少伪军弃暗投明或逃脱敌军。1941年2月的一天,王尚志在朔县城活动时,被日军发现。敌人紧闭城门,严密搜捕,他在群众掩护下脱险。重返根据地后,任平鲁县组织部部长、县委代理书记等职。后又转搞敌工工作。一次,他入岱岳城搞策反工作,被汉奸孟翻译发现。王尚志先发制人,潜入孟家逼孟私下签约,护送自己安全离开岱岳城。1945年,独自潜入敌据点周围,将日伪派驻乱道沟(今朝阳湾)据点的特务队长吴贵擒捕,就地正法。抗战胜利后,曾任县委书记、军区科长等职业;新中国成立后任军分区政委、地委书记等职。1964年10月,调任晋东南地委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王尚志于1966年10月21日遇害,后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予以平反昭雪。山西省委为他在长治市召开了悼念大会,并将遗像安放在太行太岳烈士陵园。

任一川1913——1943) 原名任恕,山西省天镇县楼子町村人。他天资聪慧,学习勤奋,十二、三岁就能熟背《论语》。1930年春天,考入天镇县第一高级小学。1933年夏天,考入绥远第一中学。在校期间,他结识了中共绥远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潘纪文、武达平、章叶频等,在他们的影响和教育下,思想进步很快。1936年冬,由武达平介绍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次年3月,又加入绥远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并担任了绥远一中“民先”和“牺盟会”组织的负责人。

1937年10月归绥沦陷前,任恕撤出归绥,到了山西偏关、河曲一带工作,更名为任一川。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12月,中共晋绥边特委会成立,他被分配在特委做组织工作,举办党员训练班,负责编写、刻印教材。次年8月,他奉特委指示,随陈一华、鲁平等到右玉东山一带工作,先后担任左右凉县动委会组织部长,中共左右凉县委组织部长兼大丰工委组织科长,积极协助陈一华、鲁平、田仲等工作,为巩固、发展左右凉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做了大量的工作。1940年春,任一川调回晋绥边特委组织部任科长。1941年春天,参加了《三年来晋绥边党组织工作》一文的撰写工作。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献,为后人研究中共晋绥边党组织的发展史,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资料。

1943年是西雁北地区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日本侵略者大肆蚕食抗日根据地。3月,叛徒李易山、水波等人带领朔县伪警察队(群众称兰衣队)到东山抗日根据地,一次就抓走50多名共产党员,使东山一带的党组织陷于瘫痪。任一川受命于危难之时,重返东山抗日根据地,担任中共右玉县委书记,领导右玉人民和县大队,在骑兵大队的配合下,与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战斗。9月,右平县所在的右玉山抗日根据地遭敌严重破坏,驻在右玉城的日军警务指导官宫田良正在左云、凉城之敌的配合下,再次对右玉东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使东山抗日根据地处于最困难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任一川带领游击队坚持在东山一带,与敌人周旋。11月1日,日伪军对东山的老龙山、乔家山进行大规模的搜山扫荡,县游击队及县级机关损失很大。代县长李风峦和县游击队长任德忠相继被捕,县委书记任一川也负了伤。11月17日,由于叛徒告密,右玉出动日伪军50多名包围了任一川养伤的中窑子村谷占鳌家。面对强敌,任一川临危不惧。伪警察深知任的枪法和顽强的斗志,谁也不敢进院,只是在院外打枪喊话、诱降。最后,伪警察无计可施,硬逼着谷占鳌进家劝降,谷占鳌一进家,遭任痛斥。枪声响了,任一川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