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8日,首届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是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发起和设立的国内第一家专门针对大运河研究的新型智库论坛。本次论坛集中发布了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的总报告和多份专题报告。
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院长王佳宁说:“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七项评估和八大趋势,在国内首次发布,独家、独立呈现了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带建设现状和愿景。”
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资源。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调研组对京杭大运河途经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四省两市21座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就大运河文化带发展趋势以及沿线城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定位、目标和实现路径等问题走访调研了文化和旅游设施及布局、博物馆、码头、大运河遗址,深入了解民生发展情况,进而进行评估和前瞻。
由王佳宁作为执笔人的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七项评估”如下:
“点”与“面”的配合: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定位与发展理念愿景清晰。
“上”与“下”的联动:促进顶层设计与局地试点有机互动,大运河沿线城市政府靶向施策。
“破”与“立”的融汇: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工作机制与执行能力提升平行站位。
“管”与“放”的互补: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张弛有度,将持续考验大运河沿线城市政府的施政智慧。
“先”与“后”的贯通:以文化带引领,旅游带跟进,制度体系和产业布局相互激荡。
“竞”与“合”的角逐:引领京津冀地区和东部地区省际联动,大运河文化带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集中体现。
“变”与“稳”的协调:率先破除以邻为壑,引导公众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预期,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相得益彰。
“八大趋势”如下:
文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依托和抓手。
主动融入“三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新格局,将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导航定向。
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的“1+5”融合,将全面变革大运河文化带形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基因为根脉,将培育大运河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体系。
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法律体系,将催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立法层次。
全方位接轨世界运河文化规则,将是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必然选择。
第三方评估和政府购买服务对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型智库作用将愈发凸显。
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旨归,将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长效机制。
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2018年6月在北京成立,旨在密切跟进对大运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的顶层设计,注重问题导向,强调需求,着眼应用。通过整合大运河智库资源,自主设置议题,即主动建言献策,开展针对性、应急性、前瞻性和储备性研究,提高站位,回应关切。
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翼展开、平行推进,侧重发挥应用性研究的政策引领性作用,提升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建议的能力。(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