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1月16日下午召开线上会议“智库对话2021:年度回顾与展望”。
此次“智库对话2021”由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紫金文创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与会专家回顾了这一年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围绕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促发新业态,乡村文旅发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与文化走出去等主题展开探讨。其中,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文化产业如何破局”“‘十四五’开局之年文化产业应重视哪些核心问题”尤为关注。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主持了会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祁述裕以《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突出特点》为题分享研究心得。他将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概括为三点:一是文化资源要素化、二是文化消费场景化、三是文化生产和传播数字化,并逐一进行了分析。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向勇发表了题为《发展文化产业学:面向新发展阶段的知识范式与理论审视》的主旨演讲,从发展文化产业学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石以及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这三个层次,对发展文化产业学进行了深入阐述。他以发展学和文化学作为发展文化产业学理论基础,提出以发展的视角,即多维发展观去看待文化自身演进发展的问题,并指出发展文化产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文化市场的消费升级、文化技术的智能创业、文化资本的价值融合、文化制度的现代治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花建做了有关《在线新经济与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言。他提出抓住在线新经济、全方位促进文化产业新业态高质量发展,可通过四大举措来实现,即:推动“新基建”,筑牢硬件基础;推动制度创新,加强政策引导;开发数字数据,重组产业链和价值链;打造增长引擎,推动平台建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魏鹏举做了题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文化“走出去”》的分享。他指出,2020年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出现了超常规发展现象,时势的推动与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是重要原因。魏鹏举提出可以通过“国内网络效应提升中国‘算法’的国际比较优势”“国内新基建优势助推自媒体文化繁荣与溢出”“数字娱乐贸易携手文化产品贸易塑造中国‘巧实力’”,展开判断、塑造自信,进一步推进文化走出去。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傅才武以题为《“十四五”以科技力量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创新》阐述科技进步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他认为应当树立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自觉,在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积极作为。
文化和旅游部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李炎以《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维度》为题分析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语境、面临的问题,并就如何实现发展转变发表观点。他指出,应从政府的引领到民众的自觉、生存的空间到发展的空间、家庭的建设到村落的发展、自然的环境到人文的环境、留住的乡愁到文化的创新这六个维度推动乡村旅游实现转变。
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张伟民以《关于当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为题,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的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的办学实践与专业建设,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经验借鉴。
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以《锻造文化产业主力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为题阐述了对当下国有文化企业面临问题的思考。他认为,国有文化企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主力军,应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值得进一步观察与探讨。
最后,李向民对专家发言进行了总结。他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应当关注到如下发展趋势:数字文化产业聚焦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且逆势增长,国有文化企业文化竞争力亟待提升,文化与旅游迎来进一步融合,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提升。他表示,期待学界同仁在未来一年凝心聚力、同频共振,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