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孙冶方大讲堂”第二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孙冶方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围绕如何认识新发展阶段作了重要讲解,他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结合短视角和长视角,充分认识供给需求两侧的影响因素,尤其要重视需求侧冲击,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实现潜在增长率,更好完成新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
蔡昉表示,中央提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三新”已成为理解中国当下与未来的关键词,其中认识新发展阶段是理解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蔡昉认为,纵向来看,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承前启后、一脉相承。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认识新发展阶段就是认识该阶段的特殊挑战与机遇。因为从经济史的发展来看,一次严重的冲击可能使一些缓慢变化的长期趋势提前发生,使慢变量变成快变量,长期趋势可能提前兑现。
蔡昉说,当前我国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存在挑战,需求侧的冲击将越来越显著。回顾历史,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到达峰值,随后进入负增长,该情况逆转了我国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改善、资本报酬率和资源重新配置的效率,从而一定意义上导致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形成供给侧的冲击。而根据2015年联合国的预测,2025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峰值,这将会带来需求侧的冲击,是一个崭新的挑战。要看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潜在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高度吻合,说明这期间没有发生严重的需求侧冲击。比如,虽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制造业比较优势显著弱化,削弱了我国实体经济和就业质量,但这总体上仍是供给侧的冲击。总体来看,供给侧冲击转化为需求侧冲击主要表现为出口减速和投资意愿减弱,而人口负增长将会进一步弱化需求因素,特别是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将可能抑制生命周期各阶段人口的消费,带来新的需求侧冲击。分析需求侧冲击,要结合短视角和长视角来看。老龄化抑制需求的效果是慢变量,我们还要避免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将其转变为快变量,使需求冲击提前到来。从短视角来看,宏观经济冲击必然出现“创造性破坏”。比如,由于本身自然失业率在冲击后往往会有所提高,叠加周期性失业率提升,较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从长视角来看,我国未来的潜在增长率是缓慢下行的,但在可见的未来仍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预测2050年左右才会“回归均值”。在这期间,潜在增长率水平及能否实现是我国面临的长期需求侧挑战。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些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凸显,学者对于能否超越美国也提出了质疑。蔡昉认为,这个质疑中忽略了我国的劳动力供给潜力特点,相当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将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潜力。在新发展阶段,持续推动改革挖掘这个潜力,使其转变为改革红利,是保障我国潜在增长率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蔡昉表示,在新发展阶段我们一方面要避免潜在增长率快速下降,另一方面还要避免需求制约导致实际增长率大幅低于潜在增长率。为实现这一目标,供给侧与需求侧都要不断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眼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获得新动能,包括:创造进、退、生、死机制,防止资源配置僵化或“逆熊彼特化”;阻止制造业发生早熟型萎缩,避免资源配置退化或“逆库兹涅茨化”。需求侧改革则要着眼于促进双循环扩大内需,既要调整国民收入结构,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同步,也要改善收入分配,特别是加大再分配力度,实质性缩小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
展望发展前景,蔡昉强调,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继续,成为新发展阶段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为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切实可行的办法是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倡全生命周期的终身学习、反对歧视、提高劳动参与率以及实施更普惠的养老保险制度等。如果能够做到以上要求,从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我国潜在增长率可以达到高位预测的结果,需求侧因素能够为实现潜在增长率保驾护航,按世行标准,我国2025年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2035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就可以实现。
据悉,孙冶方大讲堂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共同开办的一个系列专题讲座,主讲嘉宾来自于社会各领域的权威人士,内容聚焦经济话题。讲座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孙冶方先生的名字命名,旨在打造一个解读国家经济现象、经济政策,阐释社会和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高端学术平台。(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