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的上半年,我们就企业营商环境、企业发展环境,做了大规模的企业调研。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制造业的发展不是一个资金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主任马源,在由工信智库联盟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制智库承办的《做强补齐产业链,把握发展主动权》研讨会上进行了诠释。从企业需求看 如何促进我国的制造业创新发展?

第一个层面是我国制造业和世界的对比;第二个层面我我国企业到底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第三个层面是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政策考虑。

01

对比审视我国制造业所处方位

首先中国的制造业从32%到现在的29%,制造业的比重是下降的,美国也进入11.4%了。未来5年,我们量的方面还要保持基本稳定,所以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第二,我们制造业从质量角度来讲,我们在快速的追赶,美国制造业增长是37%,我们是27%,差了10个点,反映出我们产品附加值是比较低的,在产业链中处在中下游这样一个位置,提升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第三,我们生产率仍然比较低,还属于劳动力驱动型的。

第四,从研发强度来讲,我国2015年的时候,研发强度是1%,美国是4.4%,美国仍然远高于我国。我们在研发强度提升难度是非常大的,说明我们在创新能力上差距是非常大的,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欧盟每年发布一个全球研发创新2500强企业,从2011年到2019年,全球2500强企业当中,我国的研发投入是在增长。但是从研发强度来讲,研发强度超过30%的企业,美国接近180家,中国才20多家,高强度研发的企业中国占比是非常低的,所以我们差距非常大。

第五个方面,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快速提升,我们仅仅是美国的一半。我们通过国际对比,我们制造业总体来讲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下游,附加值比较低,我们是劳动力驱动,研发强度不够强,我们和美国、德国的差距是非常大,这是一个现实。

02

200余家企业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为了做好调研工作,我们确定了“制造业企业实地调研关注维度框架”,共分12个维度。

第一是技术链条是否完整,我们是不是有缺口,因为我们有很多技术是通过国外引进的。

第二是人力资源系统是否完整,是否有培训系统和认证系统。

第三是创新资本体系,企业从开始注册到最后注销,都是需要资本,我们资本体系是不是支持我们创新发展。

第四是创新基础设施。

第五,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对于我们国家整个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包括标准、计量、认证、检验检测,这些都是产业发展必须的。

第六个是数字化转型,我们新的信息技术,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的趋势,但是数字化转型看起来很美,但是实际很难。

第七是产业链的支持度,包括配套方便性、关键环节支持度。

第八是物流链支持度,现在是全球化的市场,建物流体系对于制造业的布局也是有很大的影响。

第九是开放性问题。

第十是创新支持政策,供给侧重点是税费,需求者重点是首台套等。

十一是营商环境,民营企业关心的问题是企业家的财产问题,关心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关心人身安全的问题,有些制造业没有办法加大投资,所以很多产权保护的问题,还有信用体系的问题,包括公平竞争的问题。

十二是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文化。制造业的发展对于任何一个企业,从它发展过程中,至少有12个维度是非常关心的。

我们调研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今天我想简单做一个归纳。

第一是技术链条的问题。我们问了很多的企业,你们有没有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体系,有一些企业建立中央研究院,会愿意花钱开发未来5年的技术。他说我要投几条线,因为技术路线不确定,所以资金研究非常大。多数企业研发一到两项技术,我能看得见的,未来10年的技术基本没有投入,除了像华为这样的企业投,我们问了很多的企业,没有人投未来10年的技术。当然中小企业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们企业自身技术研发能看出目前是这样的现状。

从科技体系来讲,基础研究是短板非常突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衔接不够。实验室阶段主要由国家和省里投,中间工程化阶段目前是个空白。此外,基础研究平台、第三方服务和产业对接还是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第二是人力资源的问题。我们经常讲我们很重视人才,我们培养人才主要去了数字经济领域,数字经济发展非常活跃,薪酬也非常高,空间容量也很大。制造业人才严重不足,包括顶尖科学家、高端科学家非常欠缺。从事制造业人的孩子也不愿意从事制造业,这也反应产业发展的情况。技术人才缺口更大,我自己培养一个人要花很大的成本,但是挖一个人很容易,现在有一些企业和学校设计课程就由企业编制教材,这样很好的解决了一部分需求,但是总量是比较短缺的,这是制造业目前面临的现状。我们看到生产线40几岁的比较多,20几岁的比较少,制造业在经济体系中不断下降,这也是一个问题。

像人才引进支持政策,院所、高校、国企、民营企业引进人才还是不够的,还有技术认证问题。一些高级工程师交给企业认定,你要跳槽的话有一个互认的问题,它涉及到很多的领域。可能现在融合性领域越来越多,所以人才的支撑体系是需要完善的。

第三是创新资本体系问题。要认识到制造业本身的特点,制造业基本上是重资产运营的,资金投入很大,不像互联网领域,指数级增长,制造业有多少人,多少设备,估值是多少钱,看得一清二楚,所以风投不愿意投这些领域,所以我们看到它很难吸引资本。在直接融资方面,很多地方成立产业基金,在支持一些战略型新型领域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是不是达到应有的高度,我们发现产业基金是成立了,因为它是政府产业基金,所以就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面临产业基金考核体系和创新风险怎么匹配的问题。很多地方产业基金,像合肥的风投做得不错,但是很多地方的风投产业基金这块还面临比较多的问题。企业也不愿意拿产业基金,如果我拿了,我到海外去扩展就面临一些问题。

第四是关于创新基础设施的问题。我们国家创新载体非常多,但是质量还不够高。在一线城市买楼宇,帮助企业招人,除了投资大以外还面临社保的问题,所以有些员工还是不愿意来。还有一些园区虚化的问题,园区还是需要整合的。

第五是质量基础设施。我们产品要往高端走,有些企业有自己的监测实验室,但是有些企业没有检测能力,他们要覆盖到高技术领域,从调研来看还是有很多的空白,缺乏新型领域的布局,包括标准,包括监测体系。还有品牌建设问题,我们高端化、附加值高,是由品牌支撑的,世界500强品牌我们只有4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133家,同样是500强,我们品牌40多个,所以我们在品牌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像德国双立人刀具,他们在金华生产,你可以看到你没有高端品牌,拿的只是加工费用。我们做的很多的设备,实际上是认证体系是给国外的,或者按照国外的认证体系走的,出口的话,我们很多产品走向海外要靠这个认证,所以认证体系我们海外的影响力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请海外认证体系去认证,费用是比较高的,对中小企业压力是比较大的。所以质量基础设施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第六是数字化转型问题。我们对数字化转型都是给予非常好的期望,我们对它的前景也是有很大的期望,但是数字化转型可能非常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两年我们抓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但是缺少杀手锏的工业应用和普惠性平台。我们去生产线看,有一些化工企业,就一个纤维,要染色,一个大盘子,那个线染的时候,松紧决定染色的深浅,就像这个环节没办法实现自动化,他说这个问题不是自动化的问题,是工业领域的问题,它涉及到弹性、粗细,非常复杂,他说这个问题全球都解决不了。生产线上很多的环节都是这个问题,不可能实现全链的改造。

第二个大问题,数据共享的问题,他说我不敢把数据放上去,有可能被竞争企业拿走,这里是高度法自信的。

第三是工业互联网安全的问题。我们去一个上市公司,他们工业互联网过去说到转型非常头疼,每年花很多的钱走,今年上半年服务器被劫持好几次,非常害怕,我们这么多台服务器,我的数据有没有被拿走,他说我相信要拿走非常容易。我本来想全企业无纸化,但是今年被劫持之后,他觉得要把数据打成纸制的存档。工业企业上网是非常敏感的,这是工业互联网的问题。中小微企业不敢转,今年5月份全国4440万市场主体,99%是小微企业,大型企业0.6%,真正数字化转型是大新企业,小企业没有钱转,如果成本收益达不到的话他不会准。还有企业家的素质和素养是不够的,所以很多企业是非常谨慎的。

第四个问题是数字化解决方案公司集成能力较弱。每家企业他的生产线、装备都不一样,协议不一样,标准不一样,数据格式不一样,他都是找一个数字化解决方案公司过来,他给你定制化的开发,开发完之后这个公司走了,后面的运维是非常麻烦的。很多的企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要确保他24小时运转,很多企业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的人才,这是数字化转型中很大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数字化转型面临底层的问题,数字化转型首先要传感器、电容,这是非常便宜的东西,但是它的稳定性、精度、进度,直接决定了上层的数据分析,包括感知准确度。很多的客户要求国外的配件,因为一个电容坏了,对整个生产线会产生影响。我们经常看到数字化转型让海外的企业把钱赚走了,这没办法,我们底层跟不上,只能给海外企业提供这样大的市场。

第七是产业链的支持度问题,包括产业链上下游支持的问题。美国的实体清单,确实带来了断供的风险,芯片、高端零部件、工业软件过渡依赖进口。我们和企业聊,28纳米可解决90%的代工需求,如果我一步一步解决的话,可能有些市场还是短期之内解决不了,我们要务实,我们要一步一步走。

第二,工业软件是潜在重大制约因素。我们工业领域数字化都有工业软件在做数据分析。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不紧密,上下游合作生态还没有建立完成。我们有时候人为制造断裂的空间,比如说制造业像电镀、铸造是高能耗的,所有做制造的都需要铸件,这些东西在商业比较发达的时候,它是不环保的,高能耗的,要迁掉,很多企业就说距离就是上千公里之外了,这样对于当地产业链的完整度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个产业链的完整度还要同步的考虑。

第八是产业链的支持度问题。物流体系对我们国家还不是一个集中的问题,但是我们国家物流还是需要往海外布局,在全球去拓展,你的物流还是要依赖于国际化的物流,成本还是很高的。比如说有的企业就说物流是要求30公斤以下,超的话加很多的钱,像这样的情况怎么降成本是需要考虑的。

第九是开放性问题。去年我们接近11个国家都修订了外资并购审查规定,对我们政府产业背景的,国资背景的,包括敏感领域,对我们都是影响。我们通过并购获取境外先进技术,未来会越来越难。

还有外贸转内贸的问题,国内市场开拓面临标准转换,渠道成本贵的难题。我个人认为,有些领域已经是线下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都上平台,一个平台上千万家企业,前几位企业才有机会露脸,他要露脸,成本是非常高的。有些制造领域国内市场空间几乎到顶了,很多制造业企业是需要到海外发展的,海外有些国家还没有走上工业化,也需要很多工业的产品。去海外的话就面临一系列的开放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是开放的问题。

第十是创新支持政策问题,创新产品难以应用是个难点,很多大厂担心质量不可靠,不愿意用国产创新产品。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国家创新支持,还有项目评价机制的问题。

第十一是营商环境问题。也是比较多的,对制造业而言,很多创新产品尤其像医疗领域,他产品上市的话也是需要医院的支持,但是两套体系,在准入上还是有很多衔接的地方。要素保障,这几年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约束越来越多,工业用地基本上没有空间了,能源基本上没有空间了,能源双控,再加上低碳减排,这几套约束条件下来之后,上一个制造业的项目是非常难的。要素很高的话,制造业就没有竞争力。法治保障,经常有些民营企业家各种原因被羁押,被入刑,这里面可能也还有法律保障的问题。还有采购和执法监管的问题,很多企业不愿意高标准,高标准意味着高成本。还有环保标准不断变化,企业整改投入是非常大的。

第十二是企业家精神和创新问题,制造业企业这几年也在转型,有些企业家对产业革命的理解不够深入,还需要有一个引导。现代企业治理合规经营越来越重要,合规合法的走出去,合规的重要性我们提得越来越高。

这是关于调研中的一些问题,总体来看制造业的发展,说起来我们产业链有短板,但是短板不是一天形成的,短板是一系列外部因素造成这样的结局。

03

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政策考虑

要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从政策方面考虑应重视这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发展要围绕产业链去部署创新链。

第二,制造业的人才保障问题,要通过待遇,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力度。还有创新资本向制造业集中,央行对制造业的贷款有一块专门的贷款,完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强化企业创新政策供给。

第三是数字化发展方面,除了促进工业互联创新发展之外,还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都央企,或者是大型企业,这样的样板全国0.2%,99%是小微企业,我们怎么办?我们有些接地气转型方案是更加需要的。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构建一流数字基础设施。

高端发展,我们产业基础能力短板还是比较突出的,产品优质名品,品牌的建设,包括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还是要做很多的努力。还有高端市场活力的问题,产业平台升级的问题,强化全球产业合作。

第四是绿色低碳的问题,绿色低碳也是3060的要求,未来对制造业的发展形成非常大的约束。好的可以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包括绿色制造、循环利用,这里面也是有很多的机会,短期对企业约束是很大的,因为要绿色化成本自然会上去。

接着是高质量制造业发展。我们国家企业营商环境每年都提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但是制造业本身来讲,它所需要的发展环境和一般的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是不太一样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造业主动退出的问题,尤其对新兴制造业,新兴的领域,我们生产很多的新产品,新产品的准入,还有制造业的负担问题,港口物流、融资,很多的成本,我们制造业的成本并不低的,这也是需要制造业降低负担的。

后面是公平竞争监管的问题,包括惩罚性措施要出来。对于企业的服务,我们过去政策直达企业,什么样的企业享受什么政策直接给他了,不用企业反复申请了。

最后一点弘扬企业家精神,对制造业企业来讲还是要形成企业家氛围,制造业才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