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消费总体为负增长,但消费意愿回升迹象较为明显,消费正进入修复通道。下半年,消费潜力有望加速恢复和释放,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2022年上半年,在超预期因素影响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432亿元,累计同比下降0.7%,消费总体为负增长,但消费意愿回升迹象较为明显,消费正进入修复通道。下半年,消费潜力有望加速恢复和释放,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消费已进入短期修复通道

同比降幅进一步收窄,环比加速增长,消费进入短期修复通道。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下降0.7%,比前5个月跌幅收窄0.8个百分点。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42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增速由负转正,比5月份提高9.8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53%,增速比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城镇与乡村消费当月同比皆为2.9%,双双实现由负转正;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长8.6%,比5月提高13.8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消费已进入短期修复通道,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的修复速度要好于社零总体的表现。

收入稳步增长有效支撑消费动能。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同比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0%。扣除物价因素,居民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0.5个百分点。在上半年经济低增长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依然保持高于GDP增长态势,说明消费依然保持较为强劲内生动能,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基本的内生动力没有动摇。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消费政策提升消费意愿。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887亿元,同比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增加切实保障和改善了基本民生,提升了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意愿,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撬动消费实现增长。为应对二季度以来疫情反复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揽子政策,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特别是随着部分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落地以及各地新能源汽车补贴、家电绿色节能补贴、“以旧换新”等一系列促进重点领域消费举措显效,大宗商品消费快速回暖。以汽车消费为例,自6月1日起,我国对部分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的车购税政策,数据显示,6月1日至26日,中国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增长27%,较上月同期增长37%。政府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30%,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对拉动消费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应对疫情的相关防控措施相继调降刚性加速消费修复。今年3月中下旬以来消费急转直下的主因之一是疫情反复,人员被动居家导致人员流动数量频次降低,消费意愿下降,消费需求被短期锁定。进入6月份,上海等地陆续进入解封状态,全国也相继调降疫情防控措施刚性,部分人与实体场景需要结合的消费形态快速修复。以餐饮消费为例,6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0%,跌幅较上月收窄17.1个百分点。也应看到,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修复速度明显落后于商品消费。

消费潜力仍具备加速恢复和释放的基础

疫情反复之下,我国消费需求被短期锁定,但从全年看,消费潜力仍具备加速恢复和释放的基础。

一是相对乐观的经济增长预期刺激消费持续增长。我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5.5%,世界三大国际机构(IMF、World Bank、OECD)对我国经济增长皆表示出较强的信心,预测我国2022年GDP增速在4.3%~4.4%之间,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居于全球各大经济体前列,表明我国仍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动能的国家之一。再加上城镇化布局推进和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巨大潜在需求,我国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仍在持续快速扩张中,消费潜力巨大。

二是庞大的居民储蓄规模和收入稳步增长提升消费能力。上半年,我国居民储蓄再创新高。2022年上半年,人民币居民住户存款金额上涨了8.33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存款总额接近100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收入保持正增长,且增速快于GDP增速。6月份,25-59岁就业主体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5%,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3%,下降0.9个百分点。下半年,随着就业形势的进一步缓解,居民收入有望进一步提高。居民存款再创新高和收入稳步增长都将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拓展内需空间。

三是完备的工业体系和日益畅通的市场体系为消费需求实现提供保障。我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拥有1.58亿户市场主体,为消费的实现提供内容支撑和路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度出现物流不畅的问题,对部分城乡消费造成较大的阻碍。下半年,随着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机制持续发力,前期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满足和释放。

四是前期一揽子政策效果陆续显现、后期加大政策力度将促进消费潜力释放。今年二季度以来,中央地方各部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先后出台了一揽子促进消费的政策,积极应对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努力稳定消费,保障供给,促进消费持续恢复,为下半年消费恢复和增长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扩大汽车消费,进入7月,商务部等十七部委从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促进汽车更新消费、推动汽车平行进口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搞活汽车流通,鼓励汽车消费,助力稳定经济基本盘和保障改善民生。

五是消博会、服贸会、进博会等大型国际交流活动为消费复苏注入活力。随着全球化进程推进和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性会展活动在中国定期举行。即将在海南自贸港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者博览会(简称“消博会”),是我国首个以消费精品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本届消博会共有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2800余个品牌参展,预计采购商和专业观众将超过4万人。频繁的大型国际交流活动无疑为活跃和提升我国居民消费意愿、丰富消费选择以及加速人员往来流动提供了契机,为我国消费复苏注入活力。

但也应看到,下半年仍存在部分不确定性因素会对消费基本面形成扰动,消费复苏仍存在一定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例如:散点式的疫情仍然存在反复的可能性,在疫情反复后提升防控力度,人员流动再度受限,有可能对消费场景的修复产生一定影响;房地产市场下行态势能否扭转或将决定居住类消费恢复水平。

总体上看,下半年消费形势有望呈现走高企稳态势,三季度有望形成同比增速的高点,四季度有望延续修复,保持在高位平稳运行。

政策建议

下半年,我国消费市场具备复苏的基础,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为加快恢复和释放消费潜力,应进一步加大消费政策力度,综合施策,提升消费意愿,畅通流通渠道,弥补和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实现全年经济目标发挥消费的主引擎作用。

一是强化落实已有的政策措施,巩固拓展重点领域消费。特别是要落实好行业纾困扶持措施,支持各地结合实际依法出台税费减免等措施,稳住更多消费服务市场主体,稳住市场主体,才能保就业、稳收入,进而才能稳消费。把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的政策落到实处,各地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切实贯彻鼓励绿色家电消费相关政策。将消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专项债支持范围,以投资带消费。

二是进一步完善消费发展支撑体系,助力消费潜力释放。当前重点是要加快构建覆盖全球、安全可靠、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特别是要继续推进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使消费需求能及时得到满足和释放。与此同时,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紧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三是优化市场供给,提升消费意愿。近期居民消费意愿下降的主因之一是受疫情影响。在疫情趋稳,防控手段逐步退出后,相关市场主体应瞄准消费需求,加大创新力度,不断优化市场供给,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形成消费、生产良性互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漆云兰;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注册会计师 王素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