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1日讯(记者 郭泽涵)近日,人大重阳全球治理论坛(2023年春季)——“俄乌冲突一周年:评估与预测”研讨暨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会上发布了《掺水的援助:西方军事援助乌克兰的内幕与剖析》报告。

报告指出,乌克兰危机已持续一年之久,一年来美国通过军事援助将自己打造成拯救乌克兰的“正面”形象。而事实上,美国实际援助的交付层层缩水,大致可概括为煽动力猛、欺骗性大、利己心强的特点,这无助于解决乌克兰危机。

报告强调,美式援助将导致乌克兰陷入长期困境。截至目前,美国承诺的援助中军事援助占比最大为61%,人道主义援助仅为5%。其中军事援助部分内容为金融贷款,用于购买美国军品,这部分贷款将形成乌克兰的长期国家债务。美国的财政援助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乌克兰政府暂时运转的连续性,最终目的是推动乌克兰危机的长期化。美国对乌克兰的人道主义援助仅为39亿美元。虽然美国对乌克兰的承诺援助金额最高,美国的军事援助承诺金额更是接近英国的10倍,但与援助相关的比值类数据说明美国的援助意愿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实际交付的援助大量掺水。比如,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承诺的绝对援助金额占本国的GDP比值最高,约为1%,而美国仅为0.37%。在挪威的重型武器库存中,实际交付给乌克兰的占比是23%,占比排名第一,而美国该比例明显较少,约为2%,远远低于其他西方国家。德国等众多国家承诺的对乌克兰预算支持中,已实际支付的比例高达100%,而美国该比例也明显较低,约为48%,远低于其他国家。

报告表示,美西方的援助充满争议性。首先美西方军事援助缺乏正当性。北约东扩导致乌克兰危机,进而诱发了美对乌的军援。北约东扩这项源头本身就不具备正当性,早在20世纪末布鲁金斯学会就发文批判性地阐释了北约东扩的逻辑。其次,多种援助数据的统计口径存在局限性,容易引起一定歧义。比如,多种援助数据把贷款租借及赠款一并统计,这会误导援助的实质含义。从美国租借的历史经验来看,美国的援助并不是免费而是代价十分巨大。美国援助资金中仅有少部分流向乌克兰,比如,涉及400亿美元的《2022年额外乌克兰补充拨款法案》中,美国预留占比达36%,用于更换美国国防部的军品库存,另有接近190亿美元明确了受援国,这部分资金占47%,最后明确指令给乌克兰的援助只占一小部分,约为17%。

报告指出,美国对乌克兰军援的背后力量是美国的军工复合体,由美国军界、政界、学界以及媒体界等团体组成,他们之间利益关系非常紧密。具体来看,美国的军火寡头洛克希德为军事委员会成员进行竞选活动捐款,紧接着该公司就顺利地获得了数亿美元的军品业务。游说活动也进一步帮助军工寡头获得巨额收益,乌克兰危机以来,几大美国军工寡头股价相比标普基准指数的涨幅甚至接近50%。美国的媒体并没有充分反映和回应民众关切,存在很多极力反对美国援助的声音,但美国媒体并没有将其转化为抑制军援的舆论力量。美国的政客以军援之名增强本国军力,美国大量的军援设备是老旧库存,这种去库存式的军援意味着当美国交付对乌援助时,也为美国提供了替换新旧武器的契机,这将扩大美国军事装备制造的能力。

报告指出,美国援助最符合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早有美国学者详细阐述了美国企业是如何在战争中获利的。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军工巨头平均每年获得1000亿美元的国会拨款。2022年乌克兰危机再次推升了美国军工寡头的股价上涨。在乌克兰补充拨款法案中有大量资金流向美国,有美国学者保守估计认为此法案将为美国军事承包商带来173亿美元的额外收入。

报告强调,美式援助具有煽动力猛、欺骗性大、利己心强的特点。首先,美国通过援助鼓励冲突,持续演进。其中美国领导的北约无限东扩属于战略性煽动,美国的前瞻性军援以及舆论造势属于战术性煽动,乌克兰危机演进过程中,美国也继续不断通过对乌提供军援来使乌克兰冲在前线维持乌克兰危机的烈度。

报告还表示,美国的持续军援将加剧欧洲内耗,而美国自身获得余利。拜登政府试图将乌克兰危机维持在一种平衡状态,在援助乌克兰、将俄罗斯困于泥潭的同时也避免使乌克兰危机升级,这种可控的动荡持续时间越长欧洲内耗越严重,进而欧洲将不得不在能源以及各个方面强化对美依赖。(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