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通了,路灯亮了,干群关系和谐了,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前,平鲁区凤凰城镇六百户村村民李儒说起村里变化高兴地介绍道,去年完成村中央人行大桥工程,桥西侧利用空闲土地建起了文体活动广场。同时,村外、村内路旁种植云杉5500株、松树1500株、丁香1500株,粉刷、美化村路两侧墙面3000多平方米。整座村庄面貌一新,天朗气清,绿树成荫,庄稼喜人。村北头高处树龄约500年的“龙树”蓊蓊郁郁,似乎在欢迎着每一位新来的游客。

  眼下,走进平鲁的乡村,可看到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田间地头绿意盎然,水泥路一直往远处延伸,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休闲广场设施齐全,扶贫车间生产热火朝天,村民脸上笑容洋溢……一幅以产业兴旺为主抓手,统筹推动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全面振兴,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精准施策助力乡村“富”起来 

  

  位于平鲁区阻虎乡大干沟村的木森农牧有限公司通过采取“公司保姆式服务、合作社带动农户、农户参与发展”的帮扶模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近年来,我们村在公司和合作社的带动下,种植葵花和红山荞麦,实现了村民稳定收入,每年每户收入可以达到平均20000元左右。”大干沟村村民任建新和笔者算起了“脱贫账”——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每年可以获得一笔分红;平时在基地务工,可以领到工资;在种植基地日常管理时,村里的扶贫干部还会邀请农业专家来讲技术、讲管理,他把学到的知识用在自家农作物管护上,实现增产增收。

  平鲁区严守耕地红线,紧扣“一村一能人、一村一项目、一村一品牌”,狠抓农业产业项目,全力推动一产高质量发展。该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决守住95万亩耕地红线,千方百计稳生产、提产量,加大撂荒地开发治理力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复耕,推广生产托管服务减少撂荒,对流转撂荒地种粮给予适当补贴。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1个有机旱作科研示范基地和20万亩优质原材料生产基地。在凤凰城、阻虎、下水头创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面积3000亩,持续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同时,加大与山西农谷、大同高寒作物研究所合作,推动育种基地建设,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年内建设红山荞麦良种基地3400亩,红山荞麦优种率达到100%。以杂粮作物为主,油料作物为辅,建设抗旱节水品种示范面积50亩。年内新建5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项目80个,打造优质杂粮基地40万亩,油料基地12万亩,马铃薯基地13万亩,中药材基地0.6万亩,新建优质原料示范茶园基地1万亩。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年内建设230个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

  在发展现代畜牧业方面,该区抓住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和晋北肉类平台建设有利契机,支持鲁丰肉业开足马力、达产达效,加快推动八大绿色生态肉羊养殖基地建设。引进新发苑湖羊研究院,建设总投资2亿元的扩繁交易中心,推动肉羊养殖、优种扩繁、牧草饲料研发与交易。创建20万吨饲草加工基地和10万吨有机肥加工基地。应用杂交改良、生产性能测定等实用技术,开展本土畜禽品种选育,年内优质种源自给率达到70%。

  

  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强”起来 

  

  七月阻虎风光好,满目金黄香百里。7月30日,“2021美丽平鲁万亩油菜花生态旅游观光季系列活动”在平鲁区阻虎乡迎恩堡村正式启动。

  平鲁区紧紧围绕全区“12345”乡村振兴发展思路,大力推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精心打造“开放文化、门神文化、长城文化、生态文化”四大文旅品牌,北固山、乌龙洞、明海湖等一批旅游景区景点初具规模,在阻虎、高石庄、凤凰城等西北乡镇,集中连片种植油菜花、葵花、红山荞麦,打造休闲观光旅游新业态,着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实现“环境美、生态好、产业强、人气旺”的目标。

  城乡融合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平鲁区统筹城乡发展、提升融合质量,大力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平鲁区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功能全域布局,严格按照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科学合理设置农产品功能区、城镇发展功能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三个功能区”,体现出平鲁乡村产业特色。同时,该区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年内完成长城板块旅游公路续建工程34公里、两条旅游支线工程17公里,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推动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完成总投资7000万元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沿长城旅游1号公路,集中开展21个乡村外立面风貌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投资4582万元,年内新改建高压线路10.7公里。新建4G、5G基站400座,推动农村移动通信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持续实施全域绿化行动,年内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0.6万亩。积极争取京津风沙源治理资金,完成小流域治理1100公顷,水源工程30处。

  平鲁区坚持“以农助旅、依旅兴农”,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申报创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试点区,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一产高质量发展。对照省政府《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突出抓好乡村旅游产品设计、策划包装、特色打造等环节,巩固提升总面积20万亩的油菜花、荞麦、向日葵3大休闲观光旅游基地。沿长城1号公路,高标准建设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精心打造6个特色民宿旅游项目,创建“山西美丽休闲乡村”6个,打造百里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

  

  示范建设助力乡村“美”起来 

  

  家住平鲁区凤凰城镇北固山脚下的董利军,既是这里的农民导游,又是山脚下一家农家乐的经营者。“周六、周日两天,我每天能收入个两千大几,平时也有一些散客,平均每天收入个四五百元,就像我这样的农家乐,村里还有七八家。这几年政府大力开发旅游,没想到陪着我们祖祖辈辈长大的这座山,让这里的人们挣了钱。”这个返乡创业的年轻小伙子见人就如数家珍地把这里几年来通过发展旅游带来的变化聊个没完。恰巧遇见来自内蒙的旅游大巴,热情的游客兰兰给这次的平鲁旅行编了一首打油诗:“门神故里人杰地灵,登上北固望见古堡,长城风车油菜花香,听段晋剧看场踢鼓,吃碗烩菜来笼窝窝沾盐水,买袋杂粮提桶胡油,奔赴油菜花海摆倩影。”

  平鲁区按照全省分类指导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围绕“整体推进县”重点任务,紧扣共同富裕本质要求,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五年过渡期内,该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适时进行分类优化调整,出台具体实施办法,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向乡村振兴平稳转型。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的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实施常态化监测、动态化管理、精准化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确保持续稳定发挥作用。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该区谋深做实产业发展项目,加强现有扶贫产业支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乡村振兴投入产业项目的资金占比达到50%以上。深入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快递进村和“互联网+”农产品,依托源生泰、“益农信息社”“农芯乐”等电商渠道,持续推进“五进九销”消费扶贫模式,深入开展农副产品产销对接行动。统筹用好公益岗位,有序组织劳务输出。

  常态化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该区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级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积极帮助发展产业、参与就业。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员,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按困难类型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事故,或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以及由于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按规定给予急难社会救助。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平鲁区呈现出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新图景,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未来可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平鲁区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