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县采取“三化“三好”方式

全方位提升产业扶贫成效

 

 

去年以来,山阴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稳定脱贫的的根本之策,把“一村一品一主体”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任务导向,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产业优势,紧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注重精准化施策、立体化推进、责任化落实,着力绘好产业扶贫“规划图”、打好“组合拳”、织好“保障网”,下足“绣花”功夫,增强“造血”功能,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注重精准化施策,着力做好产业扶贫“规划图”

“精准”是扶贫工作的准则,“产业”是扶贫工作的关键。去年,山阴县通过统筹规划、精心布局、稳步实施、全面推进,全县形成了大项目带动、多要素集成、精细化谋篇的产业发展格局。山阴县是农牧大县,发展奶牛养殖已40多年,目前奶牛存栏8.5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40%以上来自于奶牛养殖。全县玉米种植50万亩左右,燕麦、谷子、土豆等小杂粮种类多、品质优,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5亿斤以上。经过多年的努力山阴县已经形成以“粮(草、饲)奶、畜”两大农业循环产业链条,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省前列,多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县。在扶贫工作中,山阴县突出“精准”二字,立足比较优势,把产业扶贫放在全县经济发展大局中谋划,将产业优势与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深度融合,按照“贫困户跟着扶贫项目走,项目跟着富民产业走”的工作思路,结合全县“农林牧结合、粮经饲协调、种养加一体”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北山小杂粮、南山经济林、川区粮草蔬”的产业布局,因地制宜推进区域内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覆盖到村、精准到户。目前,在畜牧养殖、特色种植、杂粮加工、光伏发电等产业中,覆盖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总量的95%以上,31个贫困村均有2项以上的主导产业。

二、注重立体化推进,着力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重要支撑,更是实现带动效应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山阴县调动各类资源优势,激活各种生产要素,立体化推进,多元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抓好“组合拳”,搭好“联姻台”,把贫困人、户深度融合在产业发展中,使贫困户更多的享受到了产业扶贫带来的发展红利。使贫困户充分享受到了产业扶贫带来的发展红利。

(一)龙头带动的资产收益模式。去年,全县确立了19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开展“结对子”活动,帮扶31个贫困村发展特色扶贫产业。今年,新增6家龙头企业参与贫困村的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参与产业扶贫的农业龙头企业共有25家,带动全县31个贫困村,带动贫困户7481516人,人均收益700元左右。古城乳业集团以委托收益的方式,吸收了玉井镇23个村、薛OO17个村128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涉及贫困户4391171人,公司已支付2016年度保底收益资金128万元,人均收益1000元以上。

(二)专业合作社的抱团经营模式。根据31个贫困村产业比较优势,引导成立了929个专业合作社,形成了“村村有产业覆盖,业业有合作社牵头”,实现了贫困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701071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泰和牧业是一家综合型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55129人,成立了“贫困户养牛联合体”,通过合作社贷款、贫困户担保贷款、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共筹集203万元,购回优质奶牛138头,奶牛三年内全部收益按129股无偿分配,去年,贫困户人均分红1000元,被省供销社确定为2016年度全省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单位和精准扶贫试点单位。

(三)村级主导的集体经营模式。结合村集体经济“破零”要求,引导31个贫困村盘活村集体资产、利用“一事一议”以工代赈、扶贫专项资金等,积极发展以村集体牵头的各类经营主体,目前31个贫困村既实现了集体经济破零,新增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701071人,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比如,吴马营乡黄草梁村以村集体为主体,吸收11户贫困户种植中草药,预计每亩可获收益1000元左右;注册成立了黄草梁农牧有限公司,贷款3000万元新建年出栏5万头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预计年底可获收益200多万元;投资300万元,新建340KW村级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年内预计可收益20余万元。通过以上三大产业,带动全村贫困户4189人,今年预计全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1.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其中贫困户人均收入可达到1.5万元。

(四)科技引领的产业提升模式。针对谷子这一传统产业,山阴县积极与省农科院联系,引入姚建民教授主持研究的渗水地膜覆盖机械穴播栽培技术,去年在全县7个乡镇、52个村和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种植渗水地膜旱地谷子2万亩,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种植户户均增收近4000元。楼阳生省长在我县视察渗水地膜旱地谷子种植时,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加大了推广力度,在13个乡镇、130个村,推广种植旱地谷子4万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18户,亩均收入1600元左右。

(五)订单合同的保底收购模式。“公司+农户”的方式,引导涉农企业与农户、贫困户签订合同,以保底价格进行收购。全县5家公司与1000多户签订了购销合同,其中贫困户200多户,亩均收入300元以上。如,山西宇昊蘑菇种植有限公司通过收购玉米秸秆、棒芯,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74848人,亩均增收1000元。如,朔煤燕麦与3个乡镇、6个村签订了优质燕麦种植购销合同8700亩,按每斤1.45元进行保底收购,亩均收入近千元。再如,朔州玉收农业有限公司以订单合同的方式,种植燕麦草3000亩,以每吨1800元保底价收购,带动贫困户40112人,人均收入1200元。

三、注重责任化落实,着力织好产业扶贫“保障网”

产业扶贫要“效益到户”更要“责任到户”。山阴县坚持党政主导、各方参与,协调联动、统筹推进,形成了齐抓共管、齐心协力“拔穷根”的工作大格局。

(一)压紧压实责任山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坚持把任务放在心上、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切实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乡、村三级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主动上手,推进落实,做到了亲自作部署、带头住农家、常年搞调研、用心促脱贫。去年以来,山阴县委、县政府共召开40余次会议、4次千人大会,分别以山阴县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政府常务会、协调会、推进会的形式讨论研究和安排部署脱贫工作。县委书记、县长及县四大班子领导率先垂范,示范引领,经常到贫困村、贫困户查实情、议方略、谋实策。县委书记先后5次对全县3个片区进行暗访,针对发现的问题,现场进行约谈,要求限期整改。由29名处级领导、630名科级干部、479名优秀党员,对227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一对二”包扶活动,实现了包扶全覆盖;派出78支驻村工作队,调整配齐31名第一书记,对172个贫困村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进行帮扶。同时,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逐级签订“双签”责任书和《脱贫攻坚军令状》,严格实行县级领导、部门、乡镇和工作队员“四级责任清单”制度,成立专项督导组,对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在岗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常态化、不定期督查,进一步压实脱贫责任,形成了层层重视脱贫、事事融合脱贫的良好格局。

(二)加强协调联动。按照“下足绣花功夫、做足扶贫成色”的工作要求,紧盯“产业扶贫到户到人”的工作目标,统筹整合行业部门的各类要素,使扶贫资源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实现了精准投放。一是大力推进农田建设项目。山阴县国土局争取上级投资2021万元,对后所乡6个村原有耕地和轻度盐碱地进行提质开发改造,建设面积10900亩,新增水浇地10765亩。山阴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争取上级投资1515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年节水198.23万立方,新增种植业总产值434.84万元,项目区农民纯收入增加299.44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1184元,辐射带动贫困户111户、363人。二是大力实施光伏扶贫。山阴县发改局和扶贫办积极推进光伏扶贫行动,已完成织女泉、西短川、黄草梁3个村级光伏电站,以及冻牛坡、上喇叭2个户用光伏项目,总规模达804KM,带动贫困户132314人,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计划新建12个村级光伏电站,总规模达2314KM,项目完工后可带动贫困户4641223人,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新建10MK地面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带动166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大力开展扶贫产业培训。山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扶贫办、残联针对产业发展要求,积极开展差异化技能培训,已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培训207人,贫困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45人,分别完成年度计划147.9%96.6%四是严格落实特惠补贴政策。山阴县农委、扶贫办认真开展农业产业精准扶贫“一卡一库一培训”专项行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杂粮每亩补贴25元,种植薯类每亩补贴50元,中草药每亩补贴200元,涉及贫困户2181户次,已拨付补贴资金82.27万元。

(三)加大资金投入。山阴县建立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信贷扶持”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通过委托收益、“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重点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县财政累计安排产业扶贫资金3319万元,截至目前,已整合983”涉农资金8624万元,争取金融部门向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按每户5万元受信,集中投向扶贫产业,有效破解了资金制约“瓶颈”。今年,全县新上马产业扶贫项目79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2745744人,预计人均收益1500元以上。

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山阴县产业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惠及了广大农民、筑牢了脱贫根基,为全面打胜打赢我县脱贫摘帽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