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煤炭资源富集,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然而,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了大量工业固废。那如何让这些“黑色包袱”变为“绿色财富”?朔州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将工业固废化身为生态基质、环保建材等多种绿色资源。

在朔州晋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一盆盆绿植蓬勃生长,它们能够如此生机盎然,离不开“脚下”踩着的“人工土壤”。

朔州晋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主任杨小荣介绍,这个土壤比起普通土壤有很多优点,第一,它的疏松度,还有保温性、保湿性、透气性都比普通土壤要好很多。而且它的根系要比普通土壤发达,苗子比较茁壮,叶片也比较肥厚。

这些看似普通的“人工土壤”,实则暗藏科技密码。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些“人工土壤”的名字叫做生态基质,它们的原料成分95%来自于煤矸石。这一曾被视为“生态顽疾”的工业废料,如今通过物理破碎、化学改性、生物发酵等多道工序,转化为符合国家二级土壤标准的生态基质。转化过程中,不仅激活了煤矸石中的铁、镁、锰等多种微量元素,更打造出了保水、保肥的“黄金结构”。

朔州晋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主任杨小荣介绍,研发的煤矸石生态基质,它的氮磷钾含量比花园土要高。这种生态基质材料不仅能应用于植物种植,还可以用于盐碱地改良、矿山生态修复,也可以作为有机无机复合肥、菌肥等特种肥料的基质材料,通过一系列的应用,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尽,变废为宝。

煤矸石中“长”绿植,仅仅只是工业固废 “涅槃重生”之一。在朔州市程源建材有限公司工业固废还可以“七十二变”。生产车间里,粉煤灰、煤矸石被倒入料仓,经过智能配料、高压成形、高温烧结等工艺,“变身”为200余种环保建材。

朔州市程源建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建平告诉我们,他们生产的透水砖、广场砖、护坡砖等产品,每年可以吃掉26万吨固废,还斩获10项专利。前不久,仿古砖刚刚铺进了古城文旅项目。

朔州的固废革命,不仅在于单点突破,更在于全产业链布局。目前,朔州已建成固废综合利用企业170户,形成煤矸石发电、制材、粉煤灰综合利用、脱硫石膏深加工四大产业集群,产品涵盖新材料、陶瓷、防腐绝热材料等七大类200余个品种。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已从“十二五”末的不足40%提升至2024年的73%。从污染“包袱”到发展“底气”,朔州用创新解锁了工业固废的无限可能。

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滕朝晖介绍,工业固废利用大会在朔州举办已经第十二个年头了,在这数十年的时间里,朔州市把千万吨级的工业固废包袱现在转化为绿色资源和财富,也就是在这个期间,经过研发,有很多的专利以及案例,对于山西能源大省来说,作为有两亿吨的原煤产能大省来说,对于全国的能源产业,有引领和推进作用。(丰慧张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