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盈枝,朔城区神头镇的稻田里一派繁忙景象。曾被贴上“种啥啥难长”标签的盐碱地,如今正以稻浪翻滚、蟹肥仓满的喜人景象,演绎着从生态改良到立体种养的华丽蜕变,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在朔城区神头镇下西关村千亩水稻种植基地里,联合收割机穿梭在稻田中,将沉甸甸的稻穗快速收割、脱粒,轰鸣声奏响了丰收的序曲。工人抓住晴好天气,全力投入抢收工作,确保水稻颗粒归仓。

神头镇千亩水稻种植基地是朔城区水稻主产区。谁能想到,如今稻浪翻滚的沃土,曾是一片“种啥啥难长”的盐碱荒滩。当地依托桑干河的活水优势,通过引水淋盐、土壤改良等举措,一点点褪去土地的“盐碱外衣”,让荒滩有了耕种的可能。在此基础上,还积极发展“上部种稻、下部养蟹”的立体种养模式,不仅让土地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更让改良后的盐碱地变成了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宝地”。
朔城区神头镇千亩水稻种植基地负责人石云宝介绍,今年种的“稻花香”的原种,最大的优点就是口感非常好,而且饱和度也好,特别赶上今年的无霜期长,亩产绝对能上千斤,明年计划增加500亩到600亩。稻蟹也要养好,过几天准备上江苏,把大闸蟹引到朔州市,要让朔州人吃上好米、好蟹。

如今,朔城区的水稻种植早已不止于“单一产粮”,而是朝着“生态种养、多元增收”的方向发展。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布局,从传统耕作到科技赋能,当地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让水稻种植不仅能产出优质大米,还能通过生态种养实现效益翻倍,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叶兴茂 杨澜)
当前位置:
打印信息
关闭页面
字体放大
字体重置
字体缩小
收藏页面


晋公网安备14060202000030号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三晋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