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博物院与朔城区马邑博物馆博共同举行“馆际合作 打造无边界历史课堂”活动,以“文物活化+数字技术+红色教育”创新模式,生动呈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历史的厚重。

在朔城区第五中学校,山西博物院的老师们通过动画、微课、体验课程三大板块,讲述了人类起源、青铜文明、民族融合、古建智慧、晋商精神等,引导学生感受三晋文明,深化本土文化认同。该学校学生聂江萌说:“通过这次学习活动,我近距离地感受到文物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历史的进程,更是生长的年轮。同时,也激起了我对家乡文物的热爱。”

山西博物院与朔城区马邑博物馆还向学校捐赠了博物馆书籍、无边界历史教室系列课程、晋地奇旅拼图、青铜文物涂色卡等物品,帮助学校创建“小型博物馆”,进一步弘扬三晋历史文化,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该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活动,打破了馆校壁垒,让孩子们“足不出校”就开启了博物馆探寻之旅。今后,我们期待进一步深化馆校合作,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承和创新,助力文化自信。

馆际共建活动,既是学生们在追寻历史足迹中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一次溯源之旅,也是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一次生动实践。朔城区马邑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放大了单个博物馆的教育意义,还打破了传统课程的局限性,为学校师生提供了更丰富、多元的教育体验。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资源整合,让馆际合作进校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赵宏伟 张春霞朱怡)